“京城小菜”献县当起菜农“服务员”
——蔡军带领农民科学种菜的故事
记者 康学翠 通讯员 左大中
2月10日是蔡军在献县工作的日子。8时30分,他来到献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税务窗口。种植户赵建林的账户开不了发票,他特意过来帮着一起解决。“好多客户要发票,这事解决了,可帮了我大忙了。”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赵建林摸清了“门道”,感激地说。
解决完这事,蔡军又来到位于30公里外的临河乡东镇上村的献县宏腾家庭农场,种植户李克宁因操作不熟练,在使用水肥一体机过程中出现了点问题,蔡军为他耐心地讲解。掌握操作方法后的李克宁喜笑颜开:“原来这么简单呀。这一套机器可以灌溉19个棚室60多亩番茄呢,以后管理棚室方便了。”
蔡军是北京人,在北京经营着一家信息技术公司,朋友们称他为“小菜”。北京距献县220公里,他缘何与献县结缘?
蔡军娓娓道来:“传统的农产品销售,要经过地头收购、产地市场分拣、长途运输、进批发市场、商超销售等诸多环节,4年前,我们开发运营了一个首都蔬菜保供系统,帮城市消费者和农户进行对接,做起了24小时从地头到餐桌的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北京郊区的果蔬种植品质高,但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小,他们准备开拓市场。
2023年,河北省启动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献县为种好田间“菜园子”,托稳京津“菜篮子”,不断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外出“取经”,获悉到了蔡军所在公司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京郊农产品地头采摘24小时送到消费者餐桌的模式。他们邀请蔡军到献县,而此时的蔡军正关注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注意到了献县:献县地理位置优越,水土优良,很适合优质反季节蔬菜的种植,目前有2万亩温室大棚,年产瓜菜52万吨。
在献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蔡军深入走访,全面了解献县蔬菜产业种植情况。他发现,不仅当地政府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献县种植户也有学习的热情,但最大的局限是缺乏科技资源。“我愿意给种植户当‘服务员’,把北京的科技资源‘打包’到献县。”蔡军说。献县蔬菜产业协会成立后,他被聘为秘书长,自此,开始了北京、献县的“双城生活”。
蔡军每周在献县待两天,走访种植户,深入种植大棚,帮忙解决问题。而不在献县的日子,他也在忙着寻找“资源”。
有了蔡军的加入,献县蔬菜产业协会各项工作开展起来顺畅了很多。一件件喜事接踵而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鲜食番茄的首席专家王孝宣研究员提供了番茄新品种,实现番茄品种抗虫害和病害,降低农药投入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果转化处李衍素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被应用到种植大棚里;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蜜蜂)岗位专家徐书法团队合作,启动授粉蜂群状态信息化项目,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授粉蜂的生存状态监测,对生物防控和控药增收实现信息量化……
赵建林是献县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去年,在献县蔬菜产业协会的帮助下,他建成了献县第一个农民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实施的智能园区。如今,智能园区不仅实现节水节肥75%,通过控制棚室内“小气候”,植株生长健康,还能进一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七届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暨招商对接活动上,赵建林种植的“献县阳光7度”鲜食番茄获得一等奖。
据了解,目前,献县已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园区4个,今年计划再建20个,未来实现全县覆盖,整体提高献县的蔬菜种植品质。
保证农产品安全,良种、良法、良田,缺一不可。去年,献县蔬菜产业协会在良种和良法上进行探索,今年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还要在良田上做文章。“我们已经把土壤样本送到农业农村部蔬菜品质检测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下一步进行土壤改良和环境修复工作。”蔡军说。
今年,蔡军被献县县委、县政府聘为“招商大使”。他表示:“很荣幸,能为献县蔬菜产业20万从业人员服务,接下来,我会不遗余力地为都市消费者与京郊农业生产者搭建更宽的桥梁,实现城市科技和乡村生产的互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