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后李花糖墩会:
香甜满街引客来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游客挑选糖墩儿
吕公堡糖墩节现场
任丘后李花糖墩会
任丘后李花糖墩会是百年前源于孝心与感恩传说的民俗文化活动。
2008年,任丘后李花糖墩会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糖墩儿,糖墩儿,又香又甜的糖墩儿……”正月十五元宵节前,任丘市吕公堡镇吕卧路上又响起了这熟悉的吆喝声。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不仅是一声声的糖墩儿叫卖声,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春寒料峭,堆积的残雪还未消融。清晨,路边商户抬起卷帘门发出的吱呀声音,敲碎了早起的困意。随着日头渐高,路旁一缕缕糖香悄然漫溢。
每年春节过后,任丘后李花糖墩会都会如期而至,为节日增添一抹甜蜜的色彩。它已不仅仅是一场民俗盛会,更成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成为春节里不可或缺的甜蜜约定。
1 舌尖上的甜蜜
糖墩儿又称糖葫芦,是糖墩儿手艺人们精选新鲜饱满的山楂、山药、橘子等食材,洗净去核后,用竹签穿成大小均匀的串儿。
熬糖是关键一环,多选用白砂糖或麦芽糖,小火慢熬。其间,手艺人需凭经验不断搅拌,掌控火候与糖液浓稠度。待糖液熬至金黄透亮,泛起细密泡沫,如琥珀流金一般时,迅速将穿好的果串在锅中轻轻一滚,让糖液均匀包裹,须臾间,香甜四溢的糖墩儿便蘸成了。
咬上一口,“嘎嘣”一声,糖衣的脆裂伴随着果肉的酸甜,瞬间在味蕾绽放,那是儿时最纯粹的快乐滋味。
“吕公堡镇后李花糖墩会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在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奶奶带着两个孙子一路乞讨到后李花村附近住下。这位老奶奶心地善良,虽然自己非常落魄,但经常行善事。后来,她在正月十四这天去世。两个孙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将奶奶安葬后就外出闯荡,并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一个糖墩儿摊位前,任丘市文化馆馆长金洁向驻足的游客介绍任丘后李花糖墩会背后的故事。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那位老奶奶的两个孙子回到吕公堡镇,为祖母建了一座庙,并施舍钱粮给附近的人。为了祭奠老人,当地人就用山楂做成糖墩儿来祭奠她,年复一年便形成风俗。”金洁说。
如今,虽然无法考究任丘后李花糖墩会传至现在的具体年数,但当第一根裹着金亮糖液的糖墩儿插在草靶子上,方圆几里便醉在了蜜糖色的光晕里。
2 糖墩儿“点燃”小镇
每年春节期间,糖墩会都会在吕公堡镇隆重举行。届时,来自各地的糖墩儿手艺人齐聚一堂,现场制作、展示和销售糖墩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尝。
“我从记事起,每年元宵节都跟着爸爸来这儿卖糖墩儿。”35岁的李伟是雄安新区大树刘庄村人,家里三代都会做糖墩儿。李伟十多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糖墩儿。
“今年正月初一,我就来这摆摊儿卖糖墩儿了,等到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的时候,这里就跟往年一样,也是人山人海的了。”李伟笑着说,在他的记忆里,每年到了正月十五,这附近就热闹极了。
沿着吕卧路一直往南走,人群变得越来越拥挤。热闹而鼎沸的人声中,突然传来几声高亢的叫卖声。杨瑞雪一边熟练地翻糖,一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今年,我家除了用山楂、山药、草莓做传统口味的糖墩儿外,还新增了用香蕉裹满芝麻做的糖墩儿。好多顾客都说很好吃呢!”杨瑞雪说。
不远处传来阵阵欢呼声,来自沈阳的糖墩儿手艺人彭海,一手握紧锅把手,猛地向上一颠,锅中浓稠的糖液腾空而起,在空中如同瀑布倾泻而下,又稳稳地落回锅中。彭海熟练的动作,引得围观的游客不禁发出阵阵赞叹。
糖墩儿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精湛的技艺。“做糖墩儿时,掌握好火候很重要。时间短了,糖墩儿吃起来粘牙;时间长了,糖墩儿吃起来发苦。”做了30多年糖墩儿的王立柱看着锅里冒着泡的糖液说。
3 甜蜜事业的坚守
近些年,随着糖墩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庙会的规模也逐年扩大。在糖墩会的热闹背后,是任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不懈努力。
“依托于任丘后李花糖墩会这项民俗活动,今年,我们举办了吕公堡糖墩节。为了丰富游客的节日体验,正月十四,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文艺演出,除了歌曲、舞蹈、戏曲等传统表演外,北王庄音乐会、阴阳八盘掌等非遗节目也将亮相糖墩节。除此之外,为了将糖墩节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今年我们还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围绕糖墩节吉祥物‘李墩墩’‘花糖糖’的卡通形象设计了书签、钥匙链、冰箱贴等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吕公堡镇人民政府镇长高强介绍说。
正月初一,做了40多年糖墩儿的董春来就带着儿子董学帅,又一次来到吕公堡。今年,他们像往年一样,早早地开始摆摊制作、售卖糖墩儿。
“我14岁时,跟着爸爸学做糖墩儿。小时候,我爸爸就跟我讲,我的爷爷和太爷爷也都做糖墩儿。”董学帅说。如今,董春来制作糖墩儿用的那口铜锅、那把铜勺又递到了儿子的手中。
任丘的春风里,总飘着化不开的糖香。当糖墩儿手艺人的铜勺再次搅动糖液,我们终于读懂了,传承不过是把对生活的热望,熬成一代代人甘之如饴的信仰。岁岁年年,用甜蜜“串”起城市记忆,续写非遗传奇,让年味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