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去年主动要求来到高动态导航河间实验室工作——
米力克·萨迪尔的“双城记”
记者 郑进超
去年10月,清华大学博士后米力克·萨迪尔入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随后主动要求到位于河间的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以下简称高动态导航河间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将自己研究的人工智能与钻井技术研发相结合。由于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她也愿意帮助更多的人,利用自己的英语强项,指导研究生做毕业论文。大家都友好地称她为米力克老师。
为研究生提供学术帮助
毕业季即将来临,最让研究生发愁的是毕业论文,特别是如果向国外的期刊投稿,论文要全部用英文。如今,高动态导航河间实验室的研究生不必再为此担忧了。清华大学博士后米力克·萨迪尔去年来到这里后,在论文内容、英文写作等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让他们事半功倍。
米力克的学历很耀眼。她于2022年6月获得南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4年10月入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并在自动化学院任教。她主动要求来到高动态导航河间实验室,在教学上负责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文献阅读与总结、学术论文写作等指导工作。
米力克在多个国际权威SCI期刊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7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4篇。
米力克说,自己在博士后期间,在科研方面参加过比较系统的培训,擅长论文的选题、搭建思路框架,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指导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她要求研究生务必要阅读百篇以上论文,并把所有论文进行分类,按分类做好总结报告。她还会根据论文内容提出问题,确保论文顺利发表。同时,她也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的疑问耐心解答。
向国外期刊投稿,英语是重要一关。米力克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修的第二学位就是英语,并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英文水平了得。在博士后期间,每逢外国专家来交流,她常常负责接待,并带专家参观。
让钻头拥有“感知”
米力克从事的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以前主要研究的是机器人,来到河间后,担任教学科研岗位,要与钻井设备打交道。米力克说,自己要把人工智能的研究嫁接到钻井设备上。
近年来,高动态实验室专注于解锁国外的“卡脖子”技术,为钻头装上电子设备,让钻头拥有了“感知”。通过钻头把数据传导到设备上,工作人员通过分析数据特征可判断地下的复杂情况。米力克说,自己正在尝试把数据驱动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到钻井设备研发上。
入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后,米力克就主动要求加入高动态导航河间实验室。她说,作为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自己深知实验室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平台,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入实验室后,她期待能够深入参与前沿课题的研究,与团队成员共同探索“数据即模型”方法论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潜力,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指导。
如米力克期望的那样,实验室的跨学科合作模式为她提供了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交流的机会,也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米力克希望借助这一平台,积累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经验,为未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习惯小城生活
这几天,米力克正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申报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几天又要回河间。还不到半年时间,她已习惯了这种双城生活。
虽然是主动要求加入河间的科研团队,但在来之前,米力克对新环境心生焦虑。以前,她不知道沧州这座城市,不知道这里的饮食习惯怎么样,会不会有语言交流障碍。为此,她连着好几天睡不好觉。来到河间后,米力克发现这里的饮食很合胃口,河间人很友善,方言接近普通话,交流起来无障碍。这里的消费水平相对北京较低,生活节奏没那么快,冬天不是太冷,她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
在米力克成长的道路上,老师们在她心中种下了一粒爱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要为更多的人带去清凉——米力克很高兴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我来自新疆一个偏远村庄,在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对我都很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在上大一的时候就立志做一名教师,像我的老师一样去帮助学生们。”米力克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