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杂技唇典:绝技背后含密语

2025-03-20
来源:沧州晚报

杂技唇典:

绝技背后含密语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洪飞飞 摄影报道

dba8b96d-f2d8-4a43-b6d0-2aec5a5e2974.jpg


6dc19f13-0cab-47af-ae80-45f729053533.jpg

吴桥杂技老照片 资料片

503a647f-7768-48b9-9111-39939777bfc4.jpg

刘恩合(左)与张玉君“搏春(用行话交谈)”

杂技唇典

杂技唇典是杂技艺人用于交流的行业隐语。 2008年,杂技唇典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杂技圈内有句俗话“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春,就是春典,也叫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江湖行话的一种。在吴桥这个杂技之乡,杂技艺人在表演或交流中,有一套自己的特殊隐语,就是杂技唇典。

唇典又称“春典”“春儿”“切口”或“侃儿”,是吴桥杂技行当中内容较为丰富的行业隐语。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青砖墙上,斑驳的“八大怪”画像在晨光熹微中苏醒。当年,这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在走钢丝时用“保托儿”一词表示保护演出者。而在老江湖口中的“把造”,则是杂技艺人在教授徒弟技艺时强调要掌握技巧。

杂技唇典,如同隐匿于江湖深处的密令,承载着杂技艺人代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怀,并成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唇典的由来

唇典是古时候跑江湖的艺人们,彼此沟通联系的特殊表达方式,具体源头难以考究。据相关文献记载,唇典的产生和发展与行业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江湖艺人们出于不同的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造的遁词隐意的特殊用语。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录了当时的市井行话,如“牙朗”是中介商、“捉不良”是捕快,反映了唐代行话的使用情况。

到了宋代,市井行话逐渐系统化。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汴京市井百态,提及酒楼侍者为“看街博士”,而“博士”一词在宋代多指服务业熟练工,类似于现代称呼服务行业人员为“师傅”。

明代的《江湖切要》则详细记录了江湖艺人的行话、术语和习俗。清末民初时期,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系统整理了清代各行各业的行话,如“马前”是指戏曲中加快节奏,“尖”是指商贩的货真。

“在旧社会,江湖艺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自己的行话,这就是唇典。使用唇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守行业秘密。那时候,江湖艺人都是靠一身的技艺来养家糊口,茶馆中搭台变戏法的人被称为海粒子,唱戏的演员被称为柳上。他们在内部只有使用唇典交流,才能护住自己的绝技不被外人学去。”吴桥杂技研究专家刘恩合说。

从演出场地的寻觅,到表演技艺的切磋,再到江湖规矩的遵循,唇典全方位覆盖了杂技艺人的生活。通过几句唇典对话,便能知晓对方师从何处,擅长何种技艺,进而建立起一种基于同行情谊的互助关系。

“在表演过程中,杂技艺人使用唇典交流,既能保守行业秘密,也让观众听得云里雾里,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刘恩合说。

唇典大多运用形象的比喻或双关语,具有诙谐活泼的效果。“唇典有言简意赅、信息量大、便于理解、懂的人都懂的基本特点。”刘恩合说。

2 记忆里的暗语

杂技唇典的形成也与行会的形成息息相关。据说,在明代,吴桥因杂技兴盛,从而兴起了自己的行会——黄镇九月会。在行会中,艺人们曾大量使用唇典,甚至业务的交流活动都靠唇典完成。百年前,吴桥曾成立了一个艺人行会——艺人会。唇典就是这个艺人会交流的主要用语。

小的时候,吴桥杂技艺人张玉君经常跟着父亲四处撂地演出。父亲经常对他说,唇典是江湖艺人们的必备技能。

张玉君说,那时候,他们走江湖卖艺,必须“咬春”,就是懂行话。艺人们交谈都是“搏春”,就是用行话交谈。不会行话,即使技艺再高,同行也不承认。

以前,江湖艺人相遇的时候,难免都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元辰什么蔓(先生贵姓)?”“跟头蔓(我姓张),老元辰贵包口(老先生干哪一行)?”“不起包口,老格家的(算不上一行,跑马戏的)。”这段对话就是跑江湖时遇到同行时的一段对话,既是交谈也是试探。

唇典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江湖艺人阅历深浅的标志。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杂技唇典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语言表述。无论是杂技动作,还是生活百态,都能在唇典中找到它的踪迹。

“‘可实儿’指的是男人,‘参棵子’或‘铃铛’指的是小男孩。‘柳上的’是指唱戏的,‘明埝子’是指算卦的。”刘恩合说,杂技唇典的词汇量相当丰富。

“啃(吃)的嘛呀?作陪(好,音译)不作陪呀?”“哎,海砂(盐)放太多了。”“我们啃得好,啃的浑水子(鱼)。”……在吴桥杂技艺人何书胜的记忆里,唇典不只是在表演杂技过程中使用。几十年前,他和师兄弟们在日常聊天中就经常用唇典交流。

何书胜自幼便经常跟着师父一起到各个村演出。演出结束后,村里的负责人会带着他们去村民家里吃饭。因为人多,往往会把他们分到好几户村民家里。吃完饭,他就跟师兄弟们聚在一起讨论今天吃得怎么样。

“有时候,吃的饭菜一般,担心被村民听见我们的吐槽,每次我们就用唇典聊天。”何书胜说。

唇典不仅是暗语,更是护身符。“当年,我跟着父亲走江湖卖艺,遇上行情不好,没挣到钱的时候,一句‘攒瓤了(肚子饿)’能让同行帮忙接济。”吴桥杂技艺人张玉君回忆着过往。

3 沉默于纸上的唇典

杂技唇典作为一种行业密语,随着杂技艺人走南闯北,在吴桥人的唇齿间流转了数百年。百年前,在热闹庙会的空地上,听着杂技艺人敲响铜锣,一旁茶馆里的茶博士便将长嘴铜壶舞成银龙,沸水划着弧线注入一米外的茶碗。水珠溅在青石板上,腾起茉莉香的白雾。

当年,唇典是吴桥杂技艺人赖以谋生、通行江湖内部的语言工具。杂技艺人不论哪行、哪门,先得学习唇典。而如今,唇典在吴桥使用次数渐渐减少。

在吴桥的何家小院里,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了一地。何书胜坐在一面斑驳的砖墙前,缓缓地开启了话匣子。“咱这唇典啊,传了好几辈儿了。那时候,走南闯北耍杂技的人们,全靠这行话沟通。”

“‘治不了杵’是挣不到钱,‘盘儿作’是指长得好看的人。”何书胜回忆着曾经如数家珍的唇典词汇。一旁,几位正在练功的学生,笑着边模仿边问:“师父,你说的这是嘛话?”回应他们的只是何书胜的苦笑,“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使用唇典了。”

时过境迁,如今的社会环境早已翻天覆地,杂技艺人从旧时的江湖漂泊者,成为现在备受尊重的文化传承人。而唇典,却渐渐退出了吴桥杂技的这一方舞台。

为了防止杂技唇典因为时代变迁而黯然失色,吴桥当地文化部门敏锐意识到唇典的价值,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老艺人合作,对唇典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与保护,并编撰出版《吴桥杂技口艺》一书,将这一无形的文化遗产化为有形的资料留存。

杂技唇典,恰似一座桥梁,一端连着历史的沧桑,一端通向未来的希望。它见证了吴桥杂技艺人的风雨历程,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行业密码,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