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在沧研讨盐碱地综合利用
“苜蓿干草亩产量有望突破1000公斤”
3月2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青川、何峰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试验站站长刘忠宽带队的专家团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纳茉农场,实地考察苜蓿种植生长及苜蓿—旱碱麦轮作模式应用情况,为盐碱地作物增产“把脉开方”。
在纳茉农场4000亩苜蓿种植区,专家团一行详细察看了耐盐碱苜蓿品种的长势。杨青川轻轻掐下一截苜蓿茎秆,端详着横切面,满意地点头:“苜蓿茎秆粗壮,木质化程度低,说明耐盐碱性强,生长状况良好。”“实施盐碱地苜蓿保苗播种技术后,按照现在的长势,今年农场苜蓿干草亩产量有望突破1000公斤。”刘忠宽在察看了苜蓿生长情况后介绍,苜蓿根系发达且固氮能力强,采用苜蓿保苗播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种床土壤含盐量,提高出苗率,粮草轮作可有效改善盐碱地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还能为旱碱麦增产提供土壤肥力保障。
在随后召开的盐碱地科技研讨会上,何峰以“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为主线,系统阐述盐碱地微生物修复、水肥精准调控等前沿技术路径。他提出,将传统有机肥与耐盐碱有益微生物协同,改善根际微环境,提升地力的同时提高苜蓿和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区域微咸水与淡水配置的灌溉技术,可有效缓解区域春季干旱胁迫减产的问题。
据了解,纳茉农场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自2023年开始,农场便开始尝试苜蓿、旱碱麦、夏玉米轮作,并利用盐碱地微生物修复、水肥精准调控等前沿技术,让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焕发“绿油油”的生机。
刘忠宽表示,他们将继续在盐碱地上攻坚探索,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记者张梓欣 通讯员任振宇 任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