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塘千渠织水网 百河连通润狮城
——沧州市实施“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走笔
记者 张梦鹤 通讯员 张常亮
开沽干渠穿堤涵闸施工。
滹沱河故道上的桥梁焕然一新。
滹沱河故道复通。
水系连通工程建起通达水网,水资源配置格局更加优化;丰枯互补、统筹调度,农业生产更加便利;智慧水务取代传统水务,以“智”赋能河渠管理……随着“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的推进,一幅崭新的水网画卷在我市徐徐展开—
“建”起通达水网
近日,记者在沧县大褚村回族乡的田地里看到,一湾清泓缓缓流淌。微风拂过,河水波光粼粼,如同一条美丽的绸带装点着大地。
“前两年到这里来,可看不到这样的景象。那时候这段河道淤积严重,河床距地面不足半米。”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刁阳说,这里原是滹沱河故道,自秦汉时期就有了,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为化解滹沱河汛期洪水灾害风险,滹沱河改道自献县臧桥入子牙河,滹沱河故道自此失去行洪作用,后逐渐淤废。
滹沱河故道能重焕新生,得益于我市实施“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这一工程对经过献县、泊头市、沧县的82.18公里滹沱河故道进行清淤疏浚。实施滹沱河故道治理工程后,河道排涝流量每秒可达12至43.5立方米,引水流量为每秒15立方米。这一河道在造福两岸的同时,还成了从滹沱河、滏阳河引水至黑龙港河的重要通道。
滹沱河故道复通,是我市持续开展“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我市境内虽然河道众多,但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为此,我市一直在推进河湖坑塘互联互通。202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全面实施“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其中,市级“大连通”方面主要为由市本级负责的地表水优化配置工程(包括漳卫新河引水改造工程、滹沱河故道治理工程、李家岸引黄提升工程)以及由青县负责的子牙新河、北排河、黑龙港河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漳卫新河引水改造工程,包括对龙王河与江沟河近24公里的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改(新)建、维修12座渠系建筑物,实现从漳卫新河引水至宣惠河、四港新河等;李家岸引黄提升工程则对开沽干渠全线6.4公里进行清淤整治,改(新)建、维修29座渠系建筑物,打通大浪淀排水渠以北骨干河道,实现运东地区河道南北贯通;子牙新河、北排河、黑龙港河防洪体系建设工程,可实现子牙新河、北排河与黑龙港河的互联互通,提高子牙新河、北排河洪沥水的利用率和防洪减灾能力。”刁阳说,加速推进这些水利项目,就是为了通水于河、补水于河,系统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让缺水地区有水可用,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及科学化利用。
“地表水优化配置工程是重点民生项目,虽然规模空前、难度空前,但建设工作不能等、不能拖、不能慢。作为施工单位,我们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将其打造为水利民生标杆项目。”沧州水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文凯说,面对110多公里河道、66座建筑物的工程任务,水发集团承压而上,将其作为头号工程全力推进,抢抓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黄金期,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科学安排设备和人员进场,做好施工质量管控。
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完成,市水务局加强督导和调度,动态跟踪项目进展,保障项目按期完工。
与此同时,县域“小网络”方面71个项目也同步实施,清淤疏浚河渠518.86公里,新(改)建建筑物497座,治理坑塘365座。
随着“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的推进,我市逐步形成了市级“大连通”、县域“小网络”、局部“微循环”的通达水网。去年,我市通过水网跨流域引调南水北调东线长江水、黄河水、上游水库水共计6.88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农田灌溉和生态用水,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保障。
“通”来多方便利
通过构建“引蓄并重、丰枯互补、河渠相济、灌排共治”的水系水网,“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将在拓展县域水源、农田灌溉、水旱灾害防御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方面“大展身手”。
“别看李家岸引黄提升工程中的开沽干渠只有6.4公里,却对贯通运东地区的南北河道、改善周边农田灌溉条件、提升压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沧州水利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邦右说,“往南瞅,那边就是南排河。河水通过开沽泵站提水入开沽干渠后向北,再通过新建引水暗涵可连接捷地减河。由此可扩大输水补水范围,改善沧县、青县、渤海新区黄骅市等地45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
在此之前,受河渠连通现状限制,黄河水经李家岸引黄工程过大浪淀排水渠,再由代庄引渠自东向西流入南运河。这样引调水不仅难度大、线路长,还影响引水效率。
“开沽干渠原先主要是向南排河排沥,且在距捷地减河1公里处断开。通过修建暗涵将其与捷地减河连通,再通过河道清淤、建设泵站和节制闸等多项举措,将其建成灌排两用的渠道,可让黄河水借此道北上,到达捷地减河、沧浪渠等地,为沿线农业灌溉输送水源。”刁阳说,这些河流周边多是盐碱地,浅层地下水苦咸,如果灌溉有了保障,不仅农业生产稳定,农户们还可探索更多农业产业的“打开方式”,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而在漳卫新河引水改造工程、滹沱河故道治理工程辐射的农业生产区域内,不少农户可由用浅层地下水灌溉改为使用地表水灌溉,不仅省时、省力,每亩地还可节省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成本。
据不完全估算,仅市级“大连通”多个项目的实施,就可改善14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有效提高沿线农业灌溉保证率。
与水网一同“蝶变”的,还有河上的桥梁。过去,不少河道上的土坝涵和拱桥由于年久失修、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每逢雨季,这些河道便成为农户出行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大力推进桥梁改造工程,新建了一批坚固耐用的跨河桥梁。
这些桥梁的建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我们这儿就是土坝涵,下雨后特别难走。现在新桥架起来了,又宽又结实,开车很快能通过,省时又省力。”沧县黄递铺乡西蔡庄子村一位村民说。
“智”守河渠安澜
近日,我市印发《沧州市水网建设规划》,其中,“逐步建立水网调控措施的智慧化与‘四预’能力,实现水资源调配、水灾害防御、水工程运行管理的业务智能化”是今后水网建设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水利行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将深入推进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实现对水系河流、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郑达说。
为此,水系连通工程也在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时采集水文数据,实现水资源动态调度,让智慧引水、流域防洪,从人工研判转向智能感知,推进全市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河道的关键位置安装智能水位计和流量计,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流速和流量等,能迅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数据,为河道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张文凯说。
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河道动态,还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远程操控闸门闭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依据预设值,当水位或流量出现异常时,系统会发出警报,及时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去年,全市水务系统紧紧抓住国家增发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大机遇,抓投资、上项目,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亿元。投资首次突破了50亿元大关,水利基础设施和区域防洪工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水务系统一如既往坚持以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为统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建什么”的原则推进项目建设,继续提升全市水网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截至目前,全市水务系统已落实水利项目97个、储备项目43个,为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