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武师王振德自建农家武馆

2025-04-10
来源:沧州日报

沧县曹庄子村——

七旬武师王振德自建农家武馆

本报记者 杨金丽

f1aafe23-49d6-4615-9b46-ad8756f3744b.jpg

老拳师王振德。

654d3af2-f306-4f9a-9100-68f12732eec4.jpg

王振德在自家建起把式房,传授孩子们武艺。




4月7日,傍晚时分,沧县捷地回族乡曹庄子村一个普通农家院里,71岁的王振德穿戴整齐,静静地守在兵器架旁。不久,二三十名学生陆续赶来,安静的农家院一下子变成了热闹的演武场。

农家院里的武林天地

王振德的武馆因陋就简,但该有的训练设施、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一样不少,分列四旁。“曹庄子武术队”的旗帜挂在最醒目的位置,墙上贴满了孩子们参加各种武术比赛的照片和证书。

武术训练19时正式开始。但18时一过,孩子们就陆续来了,玩起了“抓鲤鱼”“背口袋”“跳大马”等各种民间游戏。王振德注视着孩子们,脸上满是笑意。他说,自己从小习武,老师们都特别严厉。可他觉得,游戏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在能量,其效果并不比单纯的训练差。所以,他特意在训练前加入了一段自由时间,任由孩子们在游戏中放松锻炼。

19时,训练正式开始。孩子们最大的十三四岁,最小的只有五岁半。他们按身高排成两列,进行踢腿、下腰等基本功训练。之后,孩子们开始练习武术套路。

“出拳如崩山!”在王振德的断喝声中,孩子们震脚发力。王振德穿梭其间,为某个动作不到位的孩子纠正动作,粗糙的手掌抵住稚嫩孩子的后背。这种手把手的指导,就是沧州武术最原始的传承方式。

家长担任“后勤总管”

“原来孩子们在我家院子里练武,后来我把院子搭起来,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耽误练功了。”王振德说。

武馆北就是王振德的四间房子。房前的台阶上垫了泡沫板,家长们坐在这里,其中就包括李显丽。在这里,除了学员家长外,她还多了一层身份:武馆的“后勤总管”。“王爷爷岁数大了,他把精力都放在教武上,武馆平时的事务,都是我帮着打理的。”李显丽说。采访当天,她正忙着为孩子们报名参加一场武术比赛。

李显丽的女儿从维佳4岁起就跟随王振德习武,如今10岁了,拳术器械都练得有模有样。“不光我,家长们都出人出力,大家都是一个想法:帮着王师傅把武馆办好。”李显丽笑着说,“王师傅把全身的功夫都教给孩子们,我们帮着跑腿算啥?”

演武场忽然爆发出阵阵欢呼,12岁的王姝涵刚完成一套精彩的刀法,动作行云流水,围观的家长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学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磨炼意志。”王振德笑着说,“孩子们习武后,学习成绩都提高了。学校也特别认可孩子们学武术,还开展了‘武术进校园’活动。”

60年的武术守望

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王振德带着孩子们到村口运河边练武。

在运河边曹庄子闸旁边,正好有块空地,是练武的好地方。一把大铲在手,王振德演练得虎虎生威,令人惊叹。“60多年前,运河里还在跑船。我在漕船甲板上扎马步、练功夫。”老人抚摸着运河边的老树,不无感慨地说,“那时河水拍打着船帮,我们在船上练武,更考验基本功。我们练功时发出的呼喝声,和现在的孩子们喊得一模一样。”

六合拳、六合单刀、盘龙剑、小洪拳……孩子们逐一演练,程度不同,却都练得很认真。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以前体弱多病,习武3年来再没住过院。运河的风掠过闸口,裹挟着孩子们稚嫩的“嘿哈”声传向远方。

代奕阔、杨嘉骏两个男孩儿表演的刀术引起了王振德深深的回忆。老人说:“当年师父教我练这套刀法时,运河里还跑着百艘漕船。现在虽然没有漕运了,但咱庄稼人的武魂不能断。”王振德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永远在运河边教武、练武,这块不大的练武场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