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杂技艺人张俊先:
跨越70余载的杂技人生
本报记者 孙 杰
张俊先表演杂技。
“我奶奶张俊先以前是名杂技演员,虽然已经79岁了,但一些绝活儿照样信手拈来……”近日,肃宁县窝北镇大王庄村村民侯佳琳拍摄的一段奶奶表演杂技的视频受到许多社会人士关注,大家纷纷为这名性格乐观、身体灵活的老太太点赞。
张俊先与杂技的缘分,始于其童年。她生活的大王庄村是口技名家张增财(画眉张)的故乡,也是首批村级“中国杂技之乡”,杂技氛围浓厚。
那时,村里没有完善的设施,杂技人训练的艰苦程度远超想象。翻跟头、耍花枪、顶碗……为了练好每一项基本功,他们都要付出百倍努力,加班训练,受伤成为家常便饭。但张俊先小小的身躯里,藏着巨大的能量,对杂技的热爱支撑着她熬过了那段青涩又艰难的学艺岁月。
学成之后,张俊先成为肃宁县杂技团的一名演员,开启了走南闯北的演出生涯。“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我们都去过。”张俊先说。舞台上的她,光芒四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次表演都全情投入。杂技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承载着她的青春与梦想。
“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是在保定,参演了杂耍、转碟、柔术等多个节目,那年我29岁。”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张俊先满脸自豪,只是令她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现在的拍摄技术和设备,曾经演出的画面都没有留下。
张俊先成家后,转行进入当地一家印刷厂工作。1993年张俊先退休后,再次选择与杂技相伴。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杂技老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长起来的,我记得奶奶家院子里有间偏房一直住着学员,奶奶免费教他们功夫。”侯佳琳说,那些练得好的,奶奶就会推荐到正规的杂技团里。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在自己的教导下逐渐成长,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张俊先内心满是欣慰。
如今,已年近八旬的张俊先,依然保持着对杂技的热爱。岁月似乎在她身上放缓了脚步,她的身体依旧灵活,那些年轻时练就的绝活,如今信手拈来。一顶小小的花伞,在她手中上下翻飞,老人依旧动作流畅自然;几个彩色的小球,在她的操控下,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张俊先的心态,更是令人钦佩。她整日乐呵呵的,岁月的磨砺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忧愁的痕迹,反而让她更加豁达开朗。杂技带给她的,不仅有荣誉和快乐,还有面对生活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哪怕年近八旬,只要看到那些表演道具,心头就会油然而生一种特别的情愫,其中充满了她与杂技之间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