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种”进盐碱地
王汝汀
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沧州正在做深做细做实。
目前在沧州,每个旱碱麦种植村都有一名技术员。这些穿梭在田间地头的科技“轻骑兵”,向广大农民传经送宝,成为旱碱麦产业发展的持续动能。
身边有了“技术顾问”,农民种麦底气更足。村民说,随问随答的技术员,简直就是真人版“DeepSeek”,让大伙儿逢难可解、遇事无忧。
说起旱碱麦,这可是沧州特色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曾经的盐碱滩,“种一葫芦收一瓢”;现在的盐碱滩,靠着科技的力量,正在变成“米粮川”。走进麦田,有智能检测站“值勤”,有“北斗农机”干活儿,有无人机撒药……处处满满的“科技范儿”。各种智能手段的辅助,加上农技人员的技术加持,我们“拿捏”起盐碱地来,愈发游刃有余。看今年旱碱麦的喜人长势,农民朋友怕是又要乐开花了。
喜人成果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各项产业扶持政策的赋能,更反映出沧州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信心和决心。去年,全市155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今年旱碱麦种植面积已达184.98万亩……透过数据,我们欣喜地看到盐碱地上的沧桑巨变。
在农技人员的引领和带动下,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助力下,沧州盐碱地上一定会创造出更多丰收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