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思维推动“产品向品牌转变”
沧 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强品牌建设、塑造沧州品牌,对于提升沧州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品牌是一个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品牌建设,“沧州制造”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相比先进城市,依然存在着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创建品牌动力不足和品牌建设宣传不到位、认同度不高等短板弱项。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融入全国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根沧州、放眼世界,从质量、创新、文化、群众认可度等方面入手,以创新思维加快推动“产品向品牌转变”,塑造一大批质量卓越、特色鲜明沧州本土品牌。
品质是品牌的立身之本。“品为质,牌为誉”,质量提升始终是品牌建设的核心。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中国品牌之都”青岛,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正是依靠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为叫响全球的知名品牌。实践证明,唯有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行业最优、品牌增效为着力点,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加强生产全链条质量控制,方能打造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精品,进而塑造出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
创新是品牌的活力之源。“品牌经济”本身就具备鲜明创新特质,任何品牌的活力无不来自于创新。沧州格锐特钻头正因有了技术创新赋能,才成功钻出9026米的“地下珠峰”,让世界看到“沧州制造”“沧州铸造”雄厚实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进一步释放创新动力,鼓励引导更多企业瞄准“行业领先、国际一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品牌企业,打造更多引领消费潮流、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和品牌,不断夯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优势。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所在。文化底蕴是品牌不可复制的稀缺资产,也是品牌构建与消费者之间价值沟通与精神沟通的桥梁。“老字号”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沧州是千年古城,216公里大运河孕育了武术、杂技、中医药等特色文化资源,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是全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我们要深入挖掘,将文化基因注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品牌建设全过程,讲好沧州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培育一批“工艺精湛、文化厚重”的消费名品,让产品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群众认可是品牌的生命之源。品牌影响力源自人民群众的知晓度、认可度。近年来,沧州旱碱麦、黄骅冬枣、海兴茴香、吴桥韭菜等特色品牌越来越响亮,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了群众认可。“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要抢抓国家提振消费的机遇,抓住“短视频矩阵营销”等新“风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行产品精细化包装,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沧州特色产品品牌效应,真正把品牌擦亮、打响。
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沧州唯有将品牌意识、工匠精神、民族品格融入发展实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打造叫得响、传得久的“金字招牌”,展示更多有魅力、有品质的沧州名片,更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打造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