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传统古琴制作工艺:斫木生辉承雅韵

2025-05-29
来源:沧州晚报

传统古琴制作工艺:

斫木生辉承雅韵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15439_7b0b483a-f972-4078-8b1f-cb6b97eed651_l.jpg

传统古琴制作工艺

传统古琴制作工艺是以精良的手工制作古琴的一种工艺技术。

2017年,传统古琴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起时,琴声如流水般淌过青砖灰瓦;静谧时,婆娑树影摇曳出一室的幽静。

b09230e4-39b7-4d2e-97de-10a5d295ab6f.jpg

李晓东正在试音

今年44岁的李晓东,是东光县人。记者采访时,只见他轻抚一张未完工的古琴,手掌上是一道道琥珀色的生漆痕迹,眼神却如静潭般专注。这位半路出家的斫琴师,如今已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琴制作工艺第七代传承人。

俗话说,良材遇良工,方成绕梁音。在李晓东的斫琴坊内,泛着木质香味的杉木与流淌千年的生漆,正诉说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默契。

微信图片_20250507160558.png

1 琴韵虽雅,制之颇艰

7669a096-db9f-4fc7-81d0-7c1d58fe69e0.jpg

制作木胎

c2c960f5-3bfc-40fe-83ce-60e97ebe3d3d.jpg

刮灰胎

古琴制作,古称斫琴,其精髓在于“天人合一”——既要顺应木性,又要寄托人文。传统古琴制作技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包括了木工、漆艺、乐理等诸多门类知识。

李晓东的工作室里,悬挂着《洞天清录·古琴辨》中“古琴惟夫子、列子两样”的仲尼式古琴,案头则堆满从河南、福建、四川等地淘来的各式木料。他常说:“杉木纹理通直,如君子清朗坦荡;桐木松透清越,似隐士抱朴守真。”

斫琴之难,在于“百工皆精”。从木胚掏槽的“九分留一分”,到裹布挂灰的“夏布如蝉翼”;从鹿角霜调漆的“千揉万捻”,到推光打磨的“几进几出”,每一道工序皆是“与时光较劲”。

做好的古琴需要上层层生漆作肤,而这一步也是一场与时间较劲的修行。

“漆的使用,据考证是始于新石器时期,盛行于唐宋,如今很多技艺仍使用生漆,其中就包括古琴制作。”李晓东抚摸着漆色古穆的琴面,讲述着自己与生漆的“生死之交”。

古琴制作过程中,要将生漆与鹿角霜调和,层层髹漆数遍。每次上漆时,都要注意变换不同的涂抹方向,并确保漆面经过自然晒干后,再进行下一轮的上漆操作。

然而,这道工序却暗藏凶险:生漆含漆酚,接触皮肤容易引发红肿瘙痒。李晓东第一次使用生漆时,因为调试的漆料浓度过高,整条右臂布满红疹,“夜里胳膊痒得像是蚂蚁啃咬,但是早上起来后还是要握刀斫木。”李晓东回忆道。

每接触一种新的生漆,李晓东就要经历一次过敏,这种过敏无药根治,只能一次次受着、忍着、熬着。

妻子曾嗔怪他“与漆共舞,生死相许”,他却笑称这是“漆园傲吏”的宿命——战国庄子曾任漆园吏,正是古琴文化的重要守护者。

微信图片_20250507160558.png

2 七代传承,延续古韵

从北宋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琴论,到明代冷谦《琴声十六法》,古琴制作始终承载着文人心志。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琴制作工艺第七代传承人李晓东的技艺,源自浙派马岳思一脉。从钱塘江畔到渤海之滨,李晓东将浙派的“清微淡远”与燕赵的“慷慨雄浑”熔铸一炉,淬炼出独特风骨,让千年古琴在运河涛声里焕发新生。

与古琴结缘源自一场意外的相遇。20多年前,李晓东的妻子被失眠困扰,为了安神静心,李晓东的妻子开始学习弹奏古琴。

结果,妻子没学会弹古琴,李晓东却爱上了铮铮的古琴声。一开始,李晓东买了张便宜的古琴弹奏练习。“便宜的古琴音质不好,音质好的古琴价格又很贵,买不起音质好的古琴,我就琢磨着自己做一张。”李晓东说。

2013年,痴迷古琴的李晓东赴杭州拜师。“当时,我在媒体上看到了有关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马岳思的报道,就跑到杭州拜马岳思为师,学习传统古琴制作。”李晓东说。

马岳思是浙派古琴传人徐匡华的弟子,从事古琴制作30多年。“师爷徐匡华是新浙派古琴开创者徐元白的儿子,擅长古琴制作与演奏。”李晓东介绍。

当初,李晓东带着“朝圣之心”千里赴杭。马思岳见其“痴劲儿”,收其为徒,手把手教授仲尼式、宣和式等古琴制作技艺。

十多年来,为了心中那缕清微淡远的古琴音韵,李晓东熬白了头发,甚至重新创业,开启“以琴为生”的匠人之旅。

浙江湖州的德清县距离莫干山10多公里,这个依山傍水的县城内有一方小小的院落。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李晓东都会去那里斫琴。“古琴要活在山水灵气里,城里做琴,总缺了三分地气。”他笑称自己活成了“现代山民”。

在机械制作普及的当下,李晓东坚持手工斫制,每张琴耗时两三年时间,他却始终“宁缺毋滥”。“斫琴不只是简单的匠事,更是修心法。”李晓东说,“琴是活的,需得‘养’出灵性。选良材、候天时、守地气,缺一不可。”

微信图片_20250507160558.png

3 守正出新,匠心独运

关于斫琴的看法和观点,随着李晓东的不断学习实践,有的还在坚持,有的却发生了改变。“目前在我看来,斫琴是取舍之道,是实与虚的取舍。”李晓东说。

传统斫琴讲究“九德”,就是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一张琴由于斫琴师的技艺和审美不同,音色走向也各有千秋。

77a19b80-5c69-4ee3-a743-49311a9460c3.jpg

试音器试音

“音色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宏大、清雅、圆润、奇古,每一位斫琴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赋予了古琴独特的个性。”李晓东说,“一张琴要集齐各种特点,是不可能的。就像世间诸事,斫琴哪能造出九德俱全的古琴,求几德至极就势必要损其他,取舍是必需的。”

在李晓东看来,非遗传承需“守正”亦要“出新”。

在斫琴过程中,李晓东不断学习和钻研。多年前,他研发了一款试音器,用以辅助古琴制作。古琴试音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正常上弦试音。这种方式每试音一次就要上弦一次,试音结束调整琴体结构时要将琴弦逐根拆下。调整完再次试音时又需要重新上弦,如此反复多次,十分不便。

“另一种方式是使用试音架。传统试音架体积大、容易改变琴体震动的均衡状态,成品音色会有偏差。”李晓东说,他根据传统试音架的种种弊端,重新设计了全新的试音器,以极简的结构还原了正常上弦的应力状态,极大增强了调试的精准性。

暮色中,小院再起琴声。李晓东弹奏着新制的“落霞式”,弦动处,似有松风掠过千年时空。正如白居易诗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当李晓东走街串巷收集老木料时,当学生们在琴房奏响《阳关三叠》时,千年古琴制作技艺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的年轮。

202405050579cae4e7f248a6b0ec4dfbf683a685_10501202405040001269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