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
焦骨烟肌绘万象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笔筒烙画
茶罐
烙画作品
蒋蔼振
烙画
是用烙笔在木板、葫芦、宣纸等材质上烙烫出层次丰富的画面。
2022年,烙画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南的卧室里,阳光正好照在窗前的工作台上。台面上,一个个肚大圆润的葫芦摆放得整整齐齐,那栩栩如生的花鸟山水图案跃然于葫芦之上。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蒋蔼振俯身案前,指尖轻旋电压调节钮。青烟袅袅升起,烙笔笔尖游走于木板之上,转瞬间,深浅褐痕便如墨韵般层层铺展开来。
1 百年传承,火笔春秋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相传源于西汉时期。在不同地域有着烫画、烙花等不同称谓。
“因为天灾和战乱,烙画曾经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位民间艺人发现并重新整理。”蒋蔼振介绍。
在青县蒋程村蒋家的传承谱系中,这项技艺已延续五代。第四代传承人蒋蔼振自幼跟随祖父蒋俊荣、父亲蒋永来学习烙画,耳濡目染间掌握了这门火与木的对话艺术。
烙画其技之绝,在于“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烙画不施以颜料,全凭碳化之妙。
手艺人执灼热烙笔,运力于方寸之间。笔尖温度高低、游走急徐、落锋深浅,皆在瞬息变化中化为永恒意象。
烙画创作全凭一支烙笔,烙笔温度控制于3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之间,轻擦如淡云,重烙似焦岩。
“烙画是以点、擦、皴、染等技法,在木板、葫芦、宣纸等材质上烙绘。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蒋蔼振说。
创作一幅烙画作品,轻抚如春蚕食叶,木纹间浮起淡烟薄雾;重烙似金石镌刻,肌理深处沉淀焦墨古意,可谓深褐浅黄间,层次分明,古拙典雅。
在发展历程中,烙画从最初的民间实用装饰,逐渐走向艺术创作的舞台。
“我爷爷就会在制作的柜子、门板这些家具上,用加热好的铁针或铁棍烙绘图案来装饰,从山水花鸟到人物故事都可信手拈来。”蒋蔼振说,爷爷用煤油灯烧铁棍烙画的情节常常浮现在他脑海里。
2 磨砺技艺,崭露头角
古语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烙画艺术完美诠释了这四者的结合。
说起烙画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选材、绘制、烙烫、调整等四个步骤。虽然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的话,却是十分考验手艺人的绘画功底和烙绘技巧。
10多岁时,蒋蔼振开始独立创作烙画。他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培训,绘制烙画全凭一腔热爱和坚持。
“烙画虽然不需要科班出身,但是需要过硬的技术,而且手法也特别重要。”蒋蔼振这样描述烙画技艺的特性。
2014年,受同乡好友的邀请,27岁的蒋蔼振背着行囊前往北京。在1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内,他每日仅做三件事:研习烙画精品、临摹名家线稿、烙绘各种素材。
在北京的第一年,蒋霭振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靠之前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帮助。
零收入的一年,陪伴他的只有烙铁的青烟与满室焦香。抵住各方的压力,蒋蔼振用了这一年的时间,来打磨自己的烙画技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年,蒋蔼振每天都沉浸在烙画创作里。正是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让他的烙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2015年,蒋蔼振在南锣鼓巷雨儿胡同非遗博物馆里设摊展销。第一天,数百件烙画作品甫一亮相,便吸引游客围聚。“烙画在当时还是‘小众中的小众’,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对烙画很好奇。几天时间里,我们就卖光了所有的烙画作品。”蒋蔼振回忆。
“那一刻,我知道烙画能养活手艺人了。老祖宗的手艺,只要扎得深、研得透,就从来不会缺知音。”蒋蔼振摩挲着烙笔说。
2017年,蒋蔼振与故宫博物院文创店合作,创作故宫元素烙画作品。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烙画作品,蒋蔼振一有时间就去故宫里转悠。红墙上窝着的梨花猫、雪花纷飞中的角楼、太和殿上的牌匾……在蒋蔼振的笔下,一个个独具故宫特色的画面被烙烫出来。
3 破局创新,直播传艺
“最早,烙画是用油灯炙烤的铁针在木板、葫芦等材质上烙绘,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良,现如今都是使用专业的电烙笔。”蒋蔼振说,“烙画讲究‘三定’——定温、定速、定形。古人用炭火加热烙铁,如今虽改用电子温控,但对火候的把握仍是核心。”
但是,传统烙画机控温不稳定,勾线时很容易出现深浅不一的烙痕。此外,一支烙笔只能画出单一画面,复杂技法得换好几把笔,创作思路经常被打断。
“老辈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造出满意的烙画工具。”于是,蒋蔼振把工作室变成了实验室,买来温控仪表、电阻丝、散热片等材料,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为了找到合适的金属外壳,他一趟又一趟往五金市场跑;为了让一支笔能完成“勾、皴、擦、点”多种技法,他反复设计实验笔头,最终达到一笔多用的效果。
如今,他研发的“三烙”牌可调温智能烙画机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配套的烙笔更是达到了一个笔头便能做到可点、可勾、可皴、可染。
每天晚上9点,蒋蔼振的直播间准时开始。与常见的短视频教学不同,他的直播间更像是一部连续剧:第一集设计草图,第二集勾勒轮廓,第三集深入刻画……这种“连载式”教学,让老粉丝们养成了每日守候的习惯。
2025年春,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课堂上,数十名学生屏息凝神。蒋蔼振执烙笔游走于葫芦上,青烟升腾间,沧州铁狮子威仪渐显。
“烙画时,要像写书法里的写‘撇’,起笔重、收笔轻。”他边说边演示。这场“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的活动,现已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的烙画课,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烙画、学习烙画、爱上烙画,将这门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
窗外,清风徐徐吹过;室内,烙笔轻触葫芦的“滋滋”声里,一幅新的火痕正在诞生。这声音,是传承的回响,也是创新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