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处 瓜果满园香
——东光县灯明寺镇革命老区换新颜
本报记者 杨昊文 本报通讯员 李雪君
“抗战时期,‘肖华三打灯明寺’巩固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日军气焰,是抗战经典战役之一。”近日,记者来到东光县灯明寺镇,透过一幅幅历史图片,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感受老区在新时代新征程发生的巨大变化。
灯明寺镇是东光县东北部重镇,因群众基础好、抗战热情高,1938年8月,东光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1939年1月,驻东光县的日伪军400余人,准备到灯明寺修建据点。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认为日军此举会严重威胁根据地安全,遂冒雪行军25公里,夜袭灯明寺,并在随后几天内与日伪军展开三次战斗,歼敌大部,彻底粉碎了敌人企图。后来,这段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十多年前,东光县还在灯明寺镇东于村建成东光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通过120多张图片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介绍东光抗战历史,致敬抗战英烈。如今,纪念馆获评为“沧州市第三批市级国防教育基地”“沧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经常有青少年来此研学,接受红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80多年过去了,昔日硝烟散尽处,如今瓜果满园香。走在灯明寺镇的乡间道路上,站在田垄远眺,大棚如波浪起伏,田间农机轰鸣作响,农民的生活已悄然蜕变。在灯明寺镇前齐村的祥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辣椒、西红柿温室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运苗、移栽、浇水,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上个月,我们42个大棚生产的辣椒上市了,亩产量有1万公斤。在采摘期最忙的时候,大约有50多名附近村民来这打工。”合作社负责人齐之强介绍,过去他们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等,通过大棚升级改造、引入专业种植大户、种植辣椒新品种等,生产的果蔬深受消费者喜爱,常年销往全省各地和京津鲁的大型商超。
这是灯明寺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生动写照。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灯明寺有多年瓜果蔬菜种植历史,农民种植经验丰富。近年来,该镇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精品农业,成立村级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品质管理,从秧苗选取、技术服务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全力提升农户特色种植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镇特色农业生产涉及9个村,农户1000户,经营面积4000多亩,其中品种多样化,已推广种植了优质甜瓜、富硒西红柿、樱桃西红柿、金富尖椒、串串红西红柿、大蒜、金银花等多个品种。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拓展‘订单农业’,加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示范建设,提高生产绿色标准,以红色精神浇灌现代农业,让农民的日子如瓜果般愈发甜蜜。”灯明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