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德隆堂木艺:
匠心刻舟楫 非遗续华章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沈凤龙
刻制模型
帆船模型
渔船模型
“致远舰”模型
沈氏德隆堂木艺
是沈姓家族传承的、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的手工艺。
2021年,沈氏德隆堂木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屑在午后的阳光里旋舞,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沈氏德隆堂木艺第五代传承人沈凤龙手中的刻刀,划过一道沉稳的弧线,航母舰岛的缩比外形在红影木上渐次清晰。
刀锋过处,木纹低语,百年技艺与现代国防重器在榫卯间奇妙相逢。
作坊深处,木香与新漆的气息在时光里交织,见证着一场跨越150多年的匠心接力。
木工技艺的家族传承
在渤海湾畔的黄骅镇财神庙村,沈氏家族的木工血脉已流淌超过一个半世纪。2021年,沈氏德隆堂木艺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正式载入文化保护的史册。
沈凤龙与木头的缘分深植于血脉中,其家族木艺渊源如古树深根。沈家祖辈皆是当地闻名的巧匠。“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家里长年堆满各类木材。从小我就对木工活很感兴趣。”沈凤龙说。
沈凤龙的童年记忆里,浸润着刨花的清冽芬芳、烙印着木材的天然纹理。
小时候,看到父亲沈维章用一块普通的木头,经过一番雕琢,就能变成一件精美的器具,沈凤龙的心中满是好奇与向往。
“我儿时的玩具,大多都是父亲制作的,木马、刀枪,十分精巧,让人爱不释手。”沈凤龙回忆。
沈维章以木为纸,以刀为笔,为沈凤龙勾勒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也悄然在一颗童心中播下了“造船梦”的种子。
然而,深知木工行当辛劳与风险的父亲,并不希望儿子投身到木工行业。成年后的沈凤龙成为了一名技艺娴熟的修车师傅。但那份对木艺的眷恋,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只待春风。
船舶模型催生的新梦想
在黄骅市迎宾大街的一隅,一家寻常的汽车修理店二楼,别有洞天。机械的轰鸣声被隔绝在楼下,刨花清香弥漫一室,时光仿佛在此凝滞。十多艘船模在光影中静默陈列,每一道榫卯都暗藏玄机,每一处雕纹皆诉说着百年传承的故事。
这里是沈凤龙的非遗基地——一个微缩的“造船厂”。
52岁的沈凤龙,正全神贯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料,刨花如雪般纷落。在他周围,架子上、桌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船模。
靠海生活的沈凤龙,从小就熟识各类船舶。加上家里木工氛围的影响,他又跟着船模老师学了一段时间手工制作船模后,做船模型成了沈凤龙的新梦想。
然而,当第一块木料被固定在案台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沈凤龙制作的第一艘船模作品,是一艘1米多长的渔船,渔船虽小却五脏俱全,全船200多个零件,最小的以毫米计算。“这艘船模型,从画图到找木料,再到最后制作完成,花了我一年多的时间。”沈凤龙说。
从那之后,只要店里不忙,沈凤龙就窝在二楼那间3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沉浸在自己的船模世界中。
2016年,当辽宁舰在海上劈波斩浪时,那雄壮的英姿让沈凤龙彻夜难眠,一个念头如闪电划过:“用祖传技艺把它复刻出来。”
航母模型制作绝非简单的玩具模型,而是一场精密至极的修行,更是一门融合历史考据、精密设计与极致手工的非遗技艺。沈凤龙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更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匠心精髓。
终于,他耗时700多个日夜,搜集海量资料,打造出长2.1米的“辽宁号航母”。
精雕细琢见真章
每艘船模的诞生,必始于严谨的史料研究与图纸绘制。为了更加精准地还原船模,沈凤龙订阅杂志、查阅古籍、网络查询、实地观摩,只为了准确还原每一处历史细节。
“我用传统木雕的浮雕、透雕等技法与现代工程制图结合,用几个月的时间绘出等比例图纸。”沈凤龙说。
制作“致远舰”时,他重温电影《甲午风云》,将家国情怀融入指尖;复原“郑和宝船”时,他遍寻古图,揣摩明代船舰的恢宏气度。
“从构思、绘图、选料、打样、制作船体龙骨、拼接船板、雕刻装饰、填缝打磨,最终上色髹漆……一艘精致的船模往往要历经数百甚至上千道工序。”沈凤龙说。
沈凤龙手中的普通工具——刨、锉、凿、锤,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在“齐以静心”的状态下,化腐朽为神奇,让沉默的木料焕发新生命。
“很多部件都细若发丝,有的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制作这种部件的时候,就要屏息凝神,反复打磨。”沈凤龙说。
沈凤龙恪守“慢工出细活”的信条,不急不躁,将时光与心血层层叠压进每一寸木纹之中。
舟楫载道 守护文脉
沈凤龙的船模,早已超越了工艺品的范畴,成为承载厚重历史与民族精神的三维“教科书”。它们是漂浮于时间长河上的坐标,无声诉说着民族的兴衰荣辱与蹈海图强的精神。
“致远舰”模型凝聚着甲午海战的悲壮与不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的具象化表达。沈凤龙制作它,正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
那“郑和宝船”巍峨模型,再现了明代“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海洋壮举,彰显着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与开放包容的气度。
沈凤龙以木为舟,以艺为楫,践行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古训,通过这一艘艘精雕细琢的模型,让尘封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博大的船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观者心灵,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愫。
近年来,沈凤龙经常带着他的船模型,参加各级展览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
“传统木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璀璨光彩。”沈凤龙说。在他的身上,人们既感受到他守护文化根脉的敬畏之心,也领略到其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创新之志与精湛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