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视界丨河间市将文明实践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阵地点对点 服务心贴心

2025-07-16
来源:沧州日报

河间市将文明实践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

阵地点对点 服务心贴心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高秀珍 边铁曙

侯汉鹏在刻瓷博物馆教孩子刻瓷。

文明实践阵地建在公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爱心服务站”和“文化加油站”;“红马甲”把群众当成亲戚,群众有需求,志愿者尽力帮忙;刻瓷博物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成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新平台……河间市将文明实践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以接地气的服务方式,让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

文明实践中心活动不断

“大爷,您稍微等下,一会儿就轮到您了。”7月9日下午,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王继红边为老人理发,边和排队的人聊天。

自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以来,每周三,王继红都会到此为老年人义务理发。

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除了有电脑、复印机、医药箱、打气筒、饮用水等便民物品,还设立了读书角,读书角内的书都是群众自发捐赠的。

河间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高秀珍翻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记录本说:“这儿的义务理发、义诊、科普宣传、剪纸体验等活动,都是在征集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开展的,每天在这儿值班的志愿者和来这儿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都是义务的。文明实践中心常年对外开放、活动不断,已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爱心服务站’和‘文化加油站’。”

河间市还以一些开放性和共享性空间为依托,在瀛州公园集贤阁、河间市道德模范馆等处,设立融文化传承、理论宣讲和服务群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河间市文明办创新“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服务模式,整合多方力量,经常在分中心开展文艺演出、移风易俗宣传等活动,为群众送上点对点、心贴心的服务。

文明实践平台各有精彩

“大家看我的动作,将刻刀垂直于瓷面,锤子敲打刻刀的力度要均匀,别着急,手酸了就停下来歇会儿……”近日,河间市龙华店乡龙华店村侯汉鹏刻瓷博物馆,刻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侯汉鹏正向孩子们详细介绍刻瓷的基本要领。

在侯汉鹏手把手指导下,起初一脸茫然的孩子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拿起小锤和刻刀,聚精会神地在瓷盘上敲打着。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刻瓷技艺,2020年,侯汉鹏在龙华店村建起刻瓷博物馆。博物馆包括展览室、工作室、非遗体验馆等多个功能区。如今,刻瓷博物馆已成为河间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新平台。每逢周末,侯汉鹏都在博物馆内义务教孩子们学习刻瓷技艺,河间市和龙华店乡相关部门也经常在此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河间市逐一摸清乡(镇)、村(社区)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的底数,拓展其“一室多用、阵地外延”功能,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休闲广场等作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新平台,不断扩大“文明共享圈”。河间市、乡镇(街道)、村(社区)还经常联合开展“捡烟头换礼物”“传统文化知识小课堂”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努力将文明实践活动延伸到“末梢”、融入百姓生活。

“红马甲”成了群众的好亲戚

“今天下午‘红马甲’要来咱村‘走亲戚’,大伙儿有需要理发、磨剪子、磨菜刀的,可以到村委会来。”6月5日一早,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村民听到喇叭广播后格外高兴。

15时,“红马甲”们到达大庄村村委会时,已有许多村民提前等候。“红马甲”们迅速摆好凳子、拿起工具,开始干活。

志愿者赵战宏低着头、弓着腰,专注地为村民磨剪子、磨菜刀,不一会儿,他后背的衣服就被汗水打透了;志愿者王继红一边为村民理发,一边和人们聊着家常;几位“红马甲”还走访慰问了村里的困难户,面对面了解村民的困难与需求……望着“红马甲”们忙碌的身影,村民们赞不绝口:“‘红马甲’们虽不是俺们的亲戚,却如亲人般热情为俺们送服务、解难题,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亲戚”的“红马甲”中,既有退休干部职工,又有医生、教师等。为切实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河间市推行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相贯通的工作体系,精心打造“红马甲走亲戚”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组织志愿者每月走进一个乡镇,开展政策宣讲、移风易俗宣传、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

“每次开展活动,志愿者们都踊跃参加、任劳任怨。一次,赵战宏的父亲听说活动中有文艺汇演,便跟着去看演出。看到儿子一个人为村民磨剪子忙不过来,80多岁的老人拿起工具也跟着一起忙活。还有一次,在去西旧馆村开展活动的途中,王继红不小心被车厢行李架上掉下来的物品砸到了头。志愿者们劝她回家休息,王继红怎么也不肯,仍坚持为村民理发。”高秀珍介绍,活动中这样的暖心事多得数不清。截至目前,“红马甲”们已先后走进河间市20个乡镇(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志愿者达600多人次,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