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见沧州——白燕升带您从江湖旧梦走向潮头新篇

2025-07-21
来源:燕遇梨园
图片

7月20日《倾城之约》沧州篇

故事继续

白燕升带着湖南妹子龙星妤

沿着“文武沧州”的

武脉遗韵又开始对

沧州的深度寻访

沧州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

既有吴桥杂技的千年技艺

也有黄骅港口的现代传奇

摄制组的镜头就这样

从江湖旧梦推向潮头新篇

记录着光影里的

每一份真实和感动

微信图片_20250721154059.png


吴桥杂技:技惊四座   江湖千年


图片

上至九十九   下至刚会走
吴桥耍杂技   人人有一手
初伏头日
才刚清晨日头就已经不再温柔
燃烧着吴桥杂技大世界的热闹
江湖文化城如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
烟火气揉进杂技艺人们的日常

图片
图片

在城内
白燕升遇见了一位正在练硬气功的男艺人
名叫吴泽霖
34岁的他练杂技已整整20年
握手的一瞬他那手掌的
厚实与粗糙令人印象深刻——
全是厚茧和皴裂
岁月的刻痕   技艺的来处清晰可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泽霖的妻子同样身怀绝技
双足能蹬起千斤大缸
吴桥流传一句顺口溜:
吴桥女儿真厉害   千斤大缸蹬得快
嫁个郎君不如意   一脚踢出大门外
戏谑之余
表达是吴桥女儿的自信和
江湖儿女生活的热辣滚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前行在杂技小院里
我们遇见了一家四口都是艺人的“彭家班”
父母是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首批演员
1993年他们被招募来到这里
告别了冲州撞府   越岭翻山的
流浪艺人式的生活
如今幸福安稳   五险一金   儿孙绕膝
见证着一代杂技人的生活质量跃迁
儿子彭立新既继承家学   也锐意创新
在父亲飞叉绝学的基础上
由同时舞动三把增加到五把
难度倍增
女儿则传承了母亲的转伞技艺
并也在尝试推陈出新   增加难度
最特别的是他们全家登台
都配合着锣鼓点
一招一式都带着戏曲范儿
戏曲的神韵和杂技的力量
交融在“艺比天大”的精神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江湖文化城中
体验过了传统杂技艺术
白燕升与龙星妤一同走进江湖大剧院
现场感受杂技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绝技   灯光   音响   舞美
每一个细节都在刷新观众的感官
江湖杂技与数字技术联袂演绎
那一刻   过去与未来在舞台上交汇

图片

今年9月27日至10月7日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也将回归吴桥
全球杂技团队齐聚一堂
再一次让杂技之乡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

黄骅港传奇:归乡之心   向海图强
图片
图片


在午后匆忙转场黄骅港
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不期而至
车队在雨后缓缓驶进黄骅港
对于白燕升来说
这不只是一处地理坐标
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情
家乡的风有盐碱地的涩
也有渤海潮头的咸
儿时记忆里的盐碱荒滩
如今已矗立起无数巨大钢铁“怪兽”
停泊着一艘艘远洋的巨轮
黄骅港
是一座城市“向海图强”的雄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里
我们看见了“黑色科技”的震撼
巨大的翻车机房内
O型四翻技术让满载的煤车
在片刻间完成翻转一气呵成
智能系统让生产调度井井有条
……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设备并非全靠引进
而是港口工程师们持续攻关,自主研发——
他们用创新精神

让中国港口装备走在了世界前列

微信图片_20250721155347.png

对于黄骅   对于黄骅港
白燕升充满了黄骅儿女的骄傲
他动情地说
于我而言黄骅不仅是故乡
更是一种精神——
这里的盐碱地教会我不畏艰难
长成了倔强的模样
这里的逆袭史让我相信
天道酬勤   功不唐捐
这里让我懂得真正的乡情
是无论身在何处
都有一份牵挂   一种自豪

图片

美好背后:坚守与奔波

《倾城之约》
倾一座城的美好
向你发出邀约
但这份美好的背后
是由无数汗水和责任拼出来的

图片
图片

夏日三伏   时雨时晴
酷暑难耐   蝉噪声声
沧州之行四十多人的团队
手提肩扛
或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
饭点不定
很多时候都只能在转场的车上
匆匆“塞”上一口快餐
那饥肠辘辘又食不知味的“窘迫”
或许也是“团队味道”
也是坚守的味道

图片

《倾城之约》用镜头解读城市之美
不只是文化的采撷
更是对土地   对信仰
对每一个普通奋斗者的深深致敬

图片

这么近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持续关注河北卫视
大型城市文化展演节目
白燕升邀您
共赴这场
《倾城之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