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郑的西瓜熟了

2025-07-22
来源:沧州日报

沙窝郑的西瓜熟了

本报记者 屈 鹏 本报通讯员 李坤霖

盛夏时节,走进吴桥县沙窝郑村的百亩瓜田里,滚圆的西瓜在藤蔓间若隐若现。村民李兰香蹲在田埂上,轻叩瓜皮,听着那清脆的“咚咚”声,笑意漫上眼角,“这茬麒麟瓜熟得正好,孩子们拍的短视频刚发到抖音平台上,订单就来了。”

李兰香已经种了32年西瓜。“这儿的沙土地透气保水,再加上沙窝郑人种瓜较真儿,我嫁过来时,‘沙窝郑西瓜’的名号就已在周边村镇打开了。起初种的是‘京欣一号’,这几年又引进了‘麒麟’和‘麒麟王’两个品种,早熟脆甜,又圈了一波新粉。今年我自己种的30亩西瓜全预订出去了,除去成本,一亩能赚7000元左右。”李兰香说。

“吴桥人嘴刁,可就认沙窝郑的瓜。”这话里藏着30多年的硬口碑。早年间,村民用自行车驮着竹筐走村串巷,“沙窝郑西瓜”的吆喝声一响起,街坊们就知道“好瓜来了”;如今不用多跑,瓜熟时,县城的商贩、自驾来的游客直接来到瓜田,蹲在田埂上切开一个,“就这脆甜劲儿,错不了!”镇上的超市、水果店,也总把“沙窝郑直供”的牌子亮在显眼处,这5个字,比任何广告语都管用。“熟客都知道,来沙窝郑买瓜不用挑,老品种有老味道,新品种有新惊喜,错不了。城里的人也爱往这儿跑。”

“瓜甜不甜,三分看地,七分看人心。”老种植户的话道出了秘诀。从上世纪80年代末试种“京欣一号”开始,村民们就摸着门道种瓜:清明育苗时盯着棚温,差了半度就能影响瓜苗长势;瓜苗长起来后压蔓、打叉、定瓜,全凭手上的准头,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如今,村里的瓜田成了村民的“钱袋子”,年轻人也愿留村学手艺,还在抖音上卖瓜,一个视频就能引来不少订单,实现了由“小而散”到“精而优”的转变。

近年来,吴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上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土味”变“风味”、资源变资产的路子。吴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田间课堂’强化农产品种植培训,提升农民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开发‘西瓜+文旅’采摘体验、农耕研学等项目。同时完善电商服务,培育本地主播,让传统种植焕发新活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