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盐山县杨庄村红色土地上生出“洁白的花”

2025-07-24
来源:沧州日报

盐山县杨庄村

红色土地上生出“洁白的花”

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昨天,走进盐山县千童镇杨庄村村民刘兴亭家的“种植屋”,只见一簇族银耳紧紧相拥,像一朵朵洁白的花,显出蓬勃的生命力。“银耳种植周期短、销量高,在村‘两委’帮助和带动下,我家每年可以增加约2万元收入。”刘兴亭一边采摘银耳,一边说着自己的“致富经”。

看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利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杨庄村是革命老区,革命的火种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激励着我们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马玉利说。

盐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俊峰,就出生在杨庄村。1923年,王俊峰在革命志士刘格平的影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革命志士刘子芳、刘景泉建立津南农村第一个团支部。1926年,王俊峰由共青团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俊峰等人联合当地爱国人士,在旧县(今盐山县千童镇)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939年,王俊峰不幸被叛徒杀害,年仅30岁。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多年来,杨庄村“两委”积极探索,努力以产业振兴带动村民致富。2021年,马玉利放弃北京的钢材生意,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决定在杨庄村发展银耳产业。“1个农户只需改造3间平房、投入1万元成本即可,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和设备,对种植全过程实施远程在线服务指导,最后统一回收银耳。”马玉利说。

为了延长产业链,杨庄村“两委”组织村民成立专业服务队,专门负责摆棒、划口、翻棒、摘花等技术活,队员每天可以赚200多元钱。同时,杨庄村还建成了13个“银耳工厂”,形成银耳规模化种植,带动村集体增收。杨庄村还积极探索“合基共建”模式,整合本村6户村民闲置宅基地,贷款30万元,建设集中式“银耳培养间”,实现闲置宅基地整合与农民增收双促进。

产业强了,村民富了,日子更有奔头了。“下一步,我们会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马玉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