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已超500名
沧州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 魏焕光
王春友在錾刻
孙建军的面花作品
卢清华的锔瓷作品
王春友的錾铜作品《夜过沧州》
近日,我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74位涵盖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戏剧等多个领域的传承人加入传承队伍。至此,沧州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总数已达506名。这些活跃在各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正以多元实践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传统技艺”到“活态传承”:
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运河区卢清华锔瓷工作室这个暑期格外热闹,卢清华一边指导学生,一边处理各地寄来的包裹,包裹里全是等待锔补的器物。“订单已经排到一年半以后了,实在忙不过来。”卢清华笑着说。
卢清华是此次公布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在锔瓷行业摸爬滚打已有20多年。“客户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有外国朋友专门托人送来器物。”他回忆说,曾有位德国客户辗转送来一只中国汝窑的杯子请他修补,“这说明中国传统非遗在海外很有吸引力。”
卢清华介绍,送来锔补的器具多为手镯、紫砂壶、茶杯等生活用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越来越怀旧,对锔瓷这门老手艺也越发青睐。”目前,卢清华正琢磨设计一批带有沧州元素的锔钉和图案,“沧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文化、古玩收藏爱好者不少,这为锔瓷在沧州的发展培植了沃土。”卢清华说。
肃宁33岁的冯氏疮疡疗法第十六代传承人冯净贤,则把中药香囊变成了街坊邻里的“生活神器”。在非遗市集上,他带来的冯氏香囊、冯氏拔毒膏等免费宣传品,每次都会被群众“一抢而空”。“这些都是祖传配方,不管是外用的药膏、涂擦剂,还是口服的方剂,效果都很不错。”冯净贤说。
冯净贤自幼跟随父亲冯宗珠出诊,从医学院校毕业并经过进修后,父亲开始系统性地向他传授家传配方、医理和医术。他不仅继承了家传医学,更继承了父亲悬壶济世的医风。父亲组建的49人志愿服务队里,冯净贤是活跃分子,团队成员人均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每年下乡义诊几十次,让非遗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这些传承人用锔瓷补碗、秘方配制等各种非遗技艺,为现代生活难题提供了传统解决方案,让古老技艺在当下焕发出时代光彩。
从“单向展示”到“双向互动”:
非遗走进景区商场等地
在非遗产品贴近生活的同时,传承人们也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在景区、商场、展会等地与群众的互动,实现活态传承。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期间,在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户外非遗体验区内,游客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制作剪纸纹样、体验传统推拿,亲手完成的作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非遗魅力;吾悦广场、华北商厦、信誉楼等商场里,40个优质非遗类文创、美食项目亮相“非遗进商场”活动,传承人面对面与市民互动……
“现在感觉非遗离大家越来越近了。”南皮王厂錾铜工艺省级传承人王春友深有体会。錾铜,又称锻铜或敲铜,是一种利用铜的延展性发展起来的錾刻工艺。工匠需先设计好器型和图案,再在铜板上反复捶打敲击上万次,历经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这项发源于大运河畔的工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每逢节庆,王春友常去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沧州园博园等地,向游客介绍錾铜技艺,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作品总能引人驻足。他边演示边讲解,还邀请游客动手体验。“这样的推广方式,让老手艺更有生命力,能近距离推介沧州非遗,我特别自豪。”王春友说,近两年,他依据“一船明月过沧州”壁画设计创作了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工艺作品走进更多家庭。
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在互动中找到新路径:剪纸艺人在活动现场设置“剪纸体验角”,让顾客剪出专属窗花;糖画师傅不再局限于传统图案,而是按孩子们的想法“画”出卡通形象……非遗从“隔着玻璃看”变成“亲手做出来”,在一来一往中完成活态传承。
从“地域符号”到“私人定制”:
非遗影响大众生活方式
非遗对城市的塑造,藏在衣食住行的细节里。
黄骅市面花非遗传承人孙建军,正用传统面食技艺重塑生活美学。面花是黄骅传统面食,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他一直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传承、研究与创新,把黄骅面花发展成了文创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海鲜面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并相继推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面花系列,以及千层馒头、枣馒头等100多种产品,销往京津冀等地。
“从饮食里感受乡土文化,这就是非遗对生活的影响。”孙建军说。除了研发产品,孙建军还常常带着案板、面花模子到学校去教孩子们做面花,而他的非遗工坊开展的公益培训,已经让很多乡亲掌握了面花制作技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在我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王志芳的锦丝绣、蔡荣平的蔡氏旗袍、王庆安的青县冬菜、高大清的单桥驴肉包子等,都在舌尖与味蕾的碰撞中,在时尚与传统的交融里,渐渐成为沧州人的生活“味道”与习惯。当锔瓷的“叮当”声、面花的麦香、香囊的药味融入城市肌理,非遗便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文化,并悄然塑造着属于沧州的独特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