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臭水塘”到“网红荷塘”
——渤海新区黄骅市东常庄村这样“治水”
本报记者 于海涛
夏日荷花香满塘。 通讯员 摄
日前,来到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东常庄村的荷花池,水面碧波荡漾,荷叶接连成片,荷花亭亭玉立,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从过去令人掩鼻的“黑臭水塘”到群众休闲赏景的“网红荷塘”,如今的荷花池已成为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张“生态名片”。而从不起眼的小乡村,到省级“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东常庄村华美蝶变的密码也正藏在这座荷花池中。
从“污水坑”到荷花池,坑塘美丽蜕变的背后,凝结着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村里排水沟直接连着坑塘,过去大家环保意识不强,把生活污水直接往排水沟里倒,坑塘几乎变成了‘污水坑’,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蚊蝇孳生,严重影响村子的环境。”东常庄村党支部书记刘艳峰说。面对这一难题,村“两委”借鉴“雨污分流”的思路,创新性地提出了“给每户村民修建一座地下污水池”的办法。
办法有了,如何让村民们接受又是一大难题。那段时间,刘艳峰和同事们从早忙到晚,挨家挨户做工作。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纷纷主动配合工程推进。不到4个月的时间,全村百余户都有了独立的污水池。“哪家的污水池满了,只需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转运车马上就到,将污水转运到村里的中转站,最后由环卫公司集中处理。”刘艳峰介绍道。
在这一模式下,水渠水塘只承担雨水排沥的功能,不再接受污水。再辅以清淤、垃圾清运等措施,东常庄村的坑塘实现了“污水变清水、废塘变荷塘”的华丽转身。如今的荷花池,不仅是村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更成为东常庄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张“金色名片”。
“我们将持续以网格化责任管理、市场化运营方式、常态化志愿服务等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更多乡村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