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彬:
青年楷模抗日英雄
于文彬,原名余士珍,1916年出生,河南省息县人。他为发展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开辟和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于文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于文彬来到冀鲁边区组建冀鲁边区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冀鲁边区工委,并任书记。为保证党对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绝对领导,他在盐山县刘集召开会议,阐述党的抗日政策,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抗日。12月,为巩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文彬在盐山县杨小营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这支队伍成为冀鲁边区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
1938年2月,驻沧县的伪“满洲国自治联军”围攻刚刚解放的盐山县城。“三十一支队”指战员奋力守城,激战八天七夜,伪“满洲国自治联军”被我军击败,逃回沧县。但不幸的是,在守城战斗的第三天,于文彬因头部受伤,急转至崔口医院治疗。因伤势过重,最终医治无效,光荣殉国,时年22岁。
2015年8月,于文彬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本报记者 袁洪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