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档案
姓名:马秀云
年龄:99岁
籍贯:盐山县韩集镇南马庄村
事迹:1943年1月加入冀鲁边区海防支队。先后在歧口、王徐庄子、羊二庄、小山等地对日作战。
他不满10岁就站岗放哨,假扮拾粪娃传递情报,亲眼看见爷爷被枪杀的惨烈一幕。正式参军后,他浴血奋战,击杀日军——
马秀云:弹片至今仍留在身体内
记者 吴艳 祁晓娟 张丹
“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7月28日,身着绿军装的抗战老兵马秀云端坐在椅子上,唱着少年时八路军将领教给他的革命歌曲。
这位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伴随着歌曲节拍,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仿佛重现老人眼前。
情报线上的“小战士”
1926年,马秀云出生在盐山县韩集镇南马庄村一个普通农家。马秀云的父亲马学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就是津南基层党组织的创建人刘格平。
马秀云少年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了家乡的宁静。
马秀云的父亲马学胜担任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设在了他家。盐山县早期共产党领导人刘格平、仉鸿印等常在他家开会,研究作战方案。
1934年,小小的南马庄村就有30多名党员。当时这个村的党支部也被称为“津南小莫斯科”,是盐山县抗战时期的坚强阵地。
“当时我家藏着一台油印机,抗日传单、标语都是在我家印刷的。”马秀云回忆道,“每逢经费不够时,父亲就会变卖家中的田地,换钱来为抗战筹集经费。”
那时,不到10岁的马秀云常常躲在门后,听着长辈们讨论如何打击日寇、如何传递情报。
“那时候不懂什么大道理,就知道他们是在做正事,是为了不让老百姓受欺负。”老人回忆道。
受父亲影响,他主动担负起站岗放哨、分发传单、传递情报的任务。
送情报时,马秀云总是背着刘格平送给他的小背筐,手里拿着铲子,假装拾粪的孩子。
一次,他奉命将情报送往李振环村,途中突然遇到巡逻的日军。
“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脑子里就想着长辈们的话‘万一被发现就把情报吃掉’。”老人顿了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惊险的时刻,“我赶紧蹲在路边,假装系鞋带,趁敌人不注意,把藏在鞋底的纸条掏出来塞进嘴里,咽了下去。”
正是这份机智与勇敢,让他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成为情报线上的“小战士”。
目击韩集伏击战
“我目睹了韩集伏击战。”马秀云说起这场战斗仍激动不已。
1939年1月21日,驻扎盐山的日军西村中队200余人带着几十辆大车的物资,准备运到旧县镇安据点。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六支队七团副团长仉鸿印奉命在沧乐公路边上的盐山韩集打一场伏击战。
清晨,当日军进入八路军的包围圈,八路军一齐开火。日军惊慌失措,受惊的骡马拉着大车乱窜。
战斗持续到中午,韩集及周围村庄的群众听到八路军把日军围困在公路上的消息后,纷纷跑来冒着危险给战士们送水送饭。年轻人扛着鸟枪上前线,同八路军一起打敌人。更多的群众则拿着大刀、红缨枪甚至铁锨在村头树林里呐喊助威。当时,马秀云也抓着一根粗木棍远远地为八路军呐喊。
从那以后,“跟着老仉打鬼子”成了马秀云和其他孩子的口头禅。
这一次八路军大获全胜,南马庄村党支部的活动也更加频繁。由于马学胜坚决抗日,日军对他恨之入骨。
1941年的一天,日军用枪顶着马秀云,逼他带路寻找马学胜。马秀云对村里的地形比较熟悉,借助一个荒僻的厕所作掩护,转入小胡同逃走了。
日军不甘心,又将马秀云的爷爷抓来逼问。遭到拒绝后,日军残忍地将老人杀害。
“我亲眼看见爷爷死在日军的枪下。紧接着,他们又将我二爷爷杀害。”马秀云恨得咬牙切齿,双手紧攥,指甲嵌进了肉里都没有觉察。
右腿被子弹击中,弹片至今仍留在身体内
“我要给爷爷报仇!”国仇家恨的怒火在马秀云的胸膛中熊熊燃烧。
他当即和小伙伴一起来到八路军的部队要求参军,但因为年龄太小被婉拒。
1943年1月,马秀云再次报名参军。这一次,他如愿加入冀鲁边区海防支队,担任警卫员,后加入通信排。
在一次阻击战斗中,马秀云所在的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
“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炮弹爆炸的气浪把人掀倒在地。”马秀云指着自己的右腿说,“这儿被子弹击中了,当时血就涌了出来,钻心地疼,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退,得把鬼子打跑!”
在这次战斗中,马秀云右腿粉碎性骨折,至今体内仍留有弹片。
记者看到,老人的右小腿有点畸形,上面赫然是一道长长的伤疤。
“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子弹击穿小腿导致粉碎性骨折。腿骨少了一块,所以我的腿伸不直。”老人指着伤疤说。
尽管伤势严重,但休养了7个月后,马秀云毅然回到部队。
“那时候没想过怕,就想着多杀鬼子,为死去的战友和我的家人报仇。”老人语气平静却坚定地说。
在一次阻击日军时,马秀云说,当时他和一名日军相隔仅十几米远。两人对视瞬间,马秀云率先扣动扳机。枪响那一刻,日军惊慌回击,子弹擦着马秀云耳畔飞过,而那名日军却被当场打死。
马秀云上前确认那名日军毙命后,看着被丢在旁边的“三八大盖”兴奋异常:部队正缺少武器,这支步枪来得正好。
几年间,马秀云先后参加了歧口、王徐庄子、羊二庄、小山等地的对日作战,在战场上逐渐成长起来。
铭记是最好的缅怀
日军投降后,马秀云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1948年,马秀云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秀云复员回乡务农,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办企业负责人。
“不管在哪儿、干啥活儿,都不能忘了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受过党教育的兵。”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马秀云带领村民办厂,增加集体收入,“那时候没什么技术,就是带着大家埋头干,白天种地,晚上开会研究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
如今的南马庄村,街道整洁,绿树成荫。马秀云常常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村民,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马秀云说:“现在日子好了,吃穿不愁,孩子们也有学上,这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
近些年,能和他聊聊当年战斗的老人们相继去世了,马秀云时常回忆起曾经战斗过的岁月。
202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马秀云在儿子和志愿者的搀扶下,来到仉鸿印纪念碑前和韩集伏击战旧址。
在纪念碑前,老人缓缓鞠躬,脱帽敬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现在,马秀云成了南马庄村的“活历史”。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小学校园里,总能看到他给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的身影。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老人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可不能忘了历史。”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一定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