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铭记英雄 丰碑不朽

2025-08-07
来源:沧州日报

铭记英雄 丰碑不朽

本报记者 杨金丽

缅怀先烈,礼敬英雄。

这盛世,如你所愿。

黄骅

马振华

杨靖远

崔兰仙

马本斋

邸玉栋

赵锡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也激起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侵略者的壮志豪情。在这悲壮的抗战史诗中,交织着无数沧州儿女的身影:赵锡章带着寿衣上战场;马本斋百战百胜,令敌人闻风丧胆;马振华舍家别子,为抗日奔走乡间……民族危亡关头,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80年岁月流转,这些英雄的功勋却依然镌刻在沧州大地上,熠熠生辉、永不磨灭。今日,让我们回溯烽火岁月,重温英雄故事,不仅为缅怀,更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宁死不屈 有一种气节叫铁骨铮铮

清晨,沧州市区大运河畔马本斋广场上风景如画,晨练的人们或跳舞,或散步,或习武,一幅悠然自得、岁月静好的景象。广场中心耸立的马本斋半身像,一身戎装,威武英气,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岁月,深情凝视着这片土地。

80多年前,在日军的铁蹄下,这里曾满目疮痍。运河两岸,沧州有两支闻名全国的回族抗日武装——冀中回民支队与冀鲁边回民支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驰骋沙场,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领导冀中回民支队的,就是民族英雄马本斋。

在沧州、在河北、在全国,马本斋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出生在献县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他弃官返乡。“七七事变”后,他在家乡组织队伍奋起抗日。1938年,他率队参加八路军。身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他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主席称他率领的部队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走上抗战之路,离不开母亲白文冠的教导。在日本人烧杀抢掠最凶残的时候,白文冠鼓励孩子们抗日救国:“中国有句俗话,对恶狗要用棍子,对强盗要用刀子!”

日军在战场上打不过马本斋,就抓来白文冠,对老人百般威逼利诱。白文冠说:“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当的;我儿子打你们,是我让他打的。叫我写信劝降,万万不能!”她痛斥汉奸日寇,绝食七天,壮烈殉国。她留下遗言:“不吃东西,就是抗日。”

马本斋听到噩耗后,强忍悲愤,奋笔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4年2月7日,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马本斋不幸逝世。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写下“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送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如今,这些题字的影印件就陈列在献县马本斋纪念馆中。

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以及献县农民摄影师赵文岭、河北作协会员王英等,多年来围绕马本斋、白文冠及回民支队英勇抗日的故事创作不辍,用小说、影视作品、图片、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讴歌英雄。

在献县马本斋纪念馆里,赵文岭动情地说:“马本斋临终前还叮嘱战士‘跟党走,抗战到底’。母子两代英雄英勇为国牺牲,体现了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面前,沧州大地涌现出很多父母送子抗战以及兄弟、兄妹、夫妻参军的感人故事。马本斋与母亲白文冠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什么叫家国大义、一门忠烈。

血战到底 有一种气概叫舍生忘死

抗战时期,沧州东部及与山东交界地,曾有3个县以烈士的名字命名:黄骅县、振华县、靖远县,用来纪念在沧州牺牲的3位抗日英烈:黄骅、马振华、杨靖远。沧州解放后,靖远县、振华县相继改了名,黄骅县一直沿用此名,后来撤县设市名为黄骅市,名称始终未变。

如今的黄骅市已成为一座日新月异、风景如画的滨海新城。而在大赵村惨案遗址,1943年6月30日的枪声似乎仍在回响。

黄骅,原名黄金山,湖北省阳新县人。他15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曾参加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

1941年7月,黄骅调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领导边区军民进行抗日斗争。

1943年3月,黄骅调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6月30日,黄骅在新海县(今黄骅市)大赵村开会时,被突然闯入的叛徒杀害,时年32岁。

如今,站在黄骅港万吨级码头远眺,渤海湾的波涛拍打着现代大港。这座以烈士命名的城市,已从抗战时期的烽火前线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黄骅港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吞吐量连续5年突破3亿吨,多次获评“亚太绿色港口”称号……烈士用鲜血浇灌的土地绽放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

黄骅牺牲时,女儿黄鲁彬尚在襁褓,如今,她定居黄骅市,在这座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城市里,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黄骅人民迎来黄鲁彬,是一座城市对英雄精神的守望和传承。

振华县、靖远县后来虽然改了名,但英雄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马振华是盐山人,先后担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为开创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七事变”后,马振华与爱国志士一起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短短几个月,队伍发展到万余人,收复盐山、庆云、无棣、乐陵和宁津等县城。

为了抗日,他顾不上家庭,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四处奔走,妻子和孩子则以乞讨为生。

1940年9月11日,马振华在宁津县召开会议时,被400多名日伪军包围。在突围战中,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马振华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远是辽宁沈阳人。1938年4月,受中国共产党组织派遣,他到冀鲁边区领导抗日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副司令员。他留有又长又浓的胡须,表示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决不刮掉。他胸怀报国志,行军作战都是一马当先,曾率部重创日伪军,立下赫赫战功。

1938年12月,时任冀南第六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冀南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的杨靖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受重伤被俘。面对敌人诱降,他怒目圆睁:“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要杀要砍随你的便。”最终,他英勇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时年36岁。

得知杨靖远牺牲的消息后,时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的萧华悲痛地写下:“断头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饭,奋斗牺牲是抗日的应有精神。”

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这些先烈用生命作出了回答,这回答振聋发聩、直击心灵、响彻云霄。

匹夫有责 有一种情怀叫家国同心

从1937年9月到1945年9月,日军侵占沧州达8年之久,沧州直接伤亡人数近9万人。腥风血雨的沧州大地上,多少沧州儿女挺身而出。

在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先后公布的三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沧州籍和牺牲在沧州的英烈共32人。他们是:杨靖远、赵锡章、马振华、白文冠、孔庆同、王远音、石景芳、杜子孚、郭陆顺、常德善、黄骅、马本斋、张树桢、朱芝荣、吕晓韬、远静沧、王者兰、邸玉栋、崔兰仙、李子英、傅国光、于文彬、焦守健、赵振亚、杨柳新、李晓瑞、陈镜蓉、欧阳霖、白凤翔、萧治国、潘玉凯、薛汉三。

这32名英烈,只是千千万万沧州抗战英雄的一个缩影。他们曾是医生、教师、学生、农民、家庭妇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亡关头,他们共赴国难、浴血沙场,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留下了用生命谱写的千古绝唱——

1938年2月21日,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来自河间的抗日将领赵锡章身负重伤。官兵们力劝他撤退,他厉声喝道:“我之衣衾早已备好,此即我葬身之所,今日有死无生。”他裹伤再战,壮烈牺牲,时年37岁。

抗战部队缺粮。冀鲁边区一地委组织部部长邸玉栋写下欠20块大洋的字据,让同事到自己家中要账。他的父亲卖粮借钱,才凑够20块大洋。战场上,邸玉栋英勇作战,右臂被打断了,仍坚持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1岁。借据背后的故事,他都没来得及跟父亲说。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盐山普通女子崔兰仙在1935年写下的诗句。7年后,已成为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主任的崔兰仙,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时年27岁。这句诗不仅是她的座右铭,还影响丈夫和弟弟走上抗日前线。

21岁的建国县三区区长黄刚,就义时高歌一段自编的京剧唱腔:“我黄刚虽死无遗恨,入九泉听那抗日枪声奏凯音……”英雄肺腑,感天动地,响遏行云。

冀鲁边回民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凤亭被捕后坚守党的秘密,被敌人砍断双腿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至今震撼人心。

在河间市冀中烈士陵园,长眠着503位冀中抗日烈士。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则没有留下姓名。走进这里,人们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的纵深处。一座座有名无名的墓碑,一株株几经岁寒的松柏,让人感到,烽火连天的战场就在眼前。倒下一个战士,又站起来一个;倒下一个,又站起来一群……这些青年战士,大多十几、二十岁,明明是被父母庇护在臂膀下的年龄,却舍身报国,走上战场,守护万里山河。平原游击战、水上游击战、交通破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青纱帐攻势……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抗战时期,冀中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无名烈士墓前,冀中烈士陵园主任于金盼说,在把无名烈士合葬到一起时,他们发现,其中一座无名烈士墓里,居然有两具遗骸,一具没有头骨,一具没有双腿,墓穴的青砖上刻着三个字:亲兄弟。至今他们还没有考察清楚兄弟俩的具体情况,但他们肯定经历了残酷的战斗,牺牲得十分壮烈。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日英烈虽已长眠,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除了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抗战史的挖掘、整理、研究、宣讲活动中。河间老人孙正开、海兴农民巴连甲、任丘企业家刘宝民、沧州市民李俊波……他们或研究冀中、冀鲁边抗战史,或创办家庭革命档案室、抗战文物展览馆……

80年后的今天,沧州大地的抗战记忆已化作城市的精神坐标。当马本斋广场上跳舞的人们挥起红绸,当高铁驶过战士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大地,人们终将懂得: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春泥,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续写着不朽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