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烤”验下的“码头人”
记者 李智力 通讯员 杨永盛
8月6日上午,沧州港务集团的皮带运输管廊调度中心上位机系统警报骤响,多台设备显示离线,运输作业被迫中断。正在值班的设备技术部部长贾文博闻讯,立刻带人赶到现场。
八月的黄骅港热浪蒸腾。全金属包裹的管廊在烈日的炙烤下,内部闷热如蒸笼,人走在里面,脚底板隔着鞋底都能感到灼热。“通讯环网出问题了。”贾文博擦着汗向队员们解释。通讯环网如同设备间的“神经网络”,一旦中断,信息瘫痪,整个运输系统便会停摆。然而,由于管廊内线路复杂、节点众多,工作人员排查起来,不得不面对巨大挑战。
大家迅速分头行动,有人紧盯环网交换机状态,有人沿管廊逐一检查通讯接口和线路。豆大的汗珠滚落,浸透了厚重的工作服,工作人员却无暇顾及。近5小时连续奋战,他们终于在管廊中段找到症结——一处线路接头氧化松动。
更换处理、监测数据……当最后一个接口接好,环网路由器指示灯重新亮起,大家长舒一口气,疲惫的脸上终于绽开笑容。
而此刻,在港口另一端的装船作业区,兴海劳务公司舱口指挥工付金龙正紧贴滚烫的舱口边缘。“大车向东,停!”他的声音透过对讲机,在机械轰鸣和热浪中微微发颤。货舱深处闷热无风,待装的煤炭散发着灼人热浪,付金龙却必须紧贴舱口边缘,紧盯货物对位,哪怕汗水流进眼睛里模糊了视线,也只是飞快地用手背一抹,目光立刻重新锁定目标。“这船货计划两小时装完,耽误不得。”趁着装船机移舱间隙,他猛灌几口水,喉咙的干涩才稍缓,后背早已湿透。
随着最后一吨煤稳稳入舱,付金龙才松口气,望着平整的货舱抹去额头的汗珠。
正是“码头人”在酷暑中的坚守,保障了黄骅港在高温下的高效运转,让船舶顺利进出,货物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