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机器人“上岗” 车辆过站像“刷脸”
——探访我市首个整站式“云收费站”
本报记者 孙 杰
不用排长队,过收费站就像“刷脸”一样轻松。8月7日,记者来到改造升级后的荣乌高速沧州段吕桥收费站,切身感受我市首座整站式云收费站给司乘人员带来的便捷。
来到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吕桥收费站,极具现代感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传统的收费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出入口处两座醒目的橙色岗亭。原本宽敞的收费岛和宽大的顶棚经过“瘦身”处理,整体造型更加紧凑。
这座收费站改造前仅有“2入2出”4条车道,优化升级后,车道拓展为“3入4出”7车道,可充分满足不同车型的快速通行需求,这主要得益于收费站采用了窄岛化、少亭化和设备集约化的设计。
在无人值守混合车道,记者看到,一辆轿车刚驶入混合车道,发卡机器人的出卡口就自动送出一张通行卡。司机拿到卡片后,前面的栏杆立即打开,他驾驶车辆快速驶入高速公路。
“以前,驾驶员过站需要停车,从值班的发卡员处取得通行卡后才能通行,这个过程最快也要40秒。如今,收费站配备了4台机器人,实现了‘人等卡’到‘卡等人’的转变。”荣乌高速改扩建项目中心机电工程部工程师马林介绍。发卡机器人有上下两个发卡口,有大车经过时,机器人会自动识别车型信息从上出卡口送出通行卡。
马林说,车辆驶出时,司机缴费同样可享受到智能便捷服务。出口处,“机器人”收到卡后,其“大脑”飞速识别通行信息,车辆缴费后快速通过。如果遇到卡丢失、支付失败等问题,司机可以按下收费机器人的“求助”按钮,云后台客服就会通过视频“隔空指导”。
如此一来,安装ETC的车辆可“秒过”收费站,未安装ETC的车辆最快5秒就能上站、20秒下站。通过采用“ETC+智能发卡(缴费)机器人+远程值守”模式,吕桥收费站实现了全车型车辆快速不停车通行及司乘人员自助取卡、缴费。
吕桥收费站副站长张宾告诉记者,对于那些使用ETC的司机,这里如今也能更快一步。“改造后的收费站将扫描ETC的龙门架设置在靠前位置,使得车辆一进入车道就能被识别到,省去了车辆到岗亭后的停顿时间。”
吕桥收费站应用“云—边—端”一体化协同架构,部署岛头岛尾节点、智慧收费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成熟技术,通过云客服远程值守系统,全面支撑平台功能多维度、全过程灵活迭代,构建“ETC+智能发卡、交费机器人+远程控制值守”全场景全功能智慧收费模式。
如此智能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问,马林笑着说,目前,收费站拥有主、备两套系统支撑,一旦车道和机房发生了通讯中断,备用的容灾系统会自动启用,车道自主收费依旧能够正常运转。
以往,一名收费员只能负责一条车道,如今,收费站采用了“机器人+云坐席”的集中收费模式,车道上一名工作人员便能满足车道正常通行条件,从而将更多资源投向入口管控、现场管理和特情处置等关键领域。在科技赋能下,高速公路运营服务提质增效,不仅改善了司乘人员的通行体验,也改变着服务提供者的工作方式。
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的集中部署应用,让吕桥收费站焕然一新,也让“云上高速”从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为大家出行提供更精准和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