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昔日“智”歼敌 今朝“慧”种地

2025-08-10
来源:沧州日报

南皮县乌马营镇

昔日“智”歼敌 今朝“慧”种地

本报记者 王汝汀

走进位于南皮县乌马营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一个个智能化温室大棚里,火红的番茄挂满枝头、惬意生长。

乌马营镇是革命老区,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片历经岁月洗礼的土地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1940年6月,八路军运河支队得到可靠情报,有一批日军乘汽车从南皮县城出发,到刘夫青村一带扫荡。运河支队参谋长傅继泽分析判断情况后,决定投入两个连的兵力,在乌马营村(今属乌马营镇)西的一条小河边,利用有利地形和青纱帐进行设伏。

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傅继泽带领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冲锋,日军在惊慌失措中进行抵抗,战斗力大大削弱。时任副班长的郭宗凯冲锋在前,被日军打伤了右脚,鲜血直流。危急之下,郭宗凯急速掏出手榴弹奋力扔过去,炸死了两名日军。傅继泽被敌人刺中腹部,依然不下火线,政治处主任康伯明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一番激战后,日军被全部歼灭,我军共缴获三八大盖枪10支、掷弹筒1具,当场烧毁汽车1辆,“乌马营伏击战”告捷。

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已成为南皮县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典范。在农作物研发、种植、培育、灌溉等环节,这里都有着满满的科技含量。走进园区,打开玻璃温室的门,记者看到,内部的传感器正在实时收集数据,环境湿度、光照强度、光合速率等清晰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温室里安装了环境数据监测系统,可以根据农作物需求自动升温、降温、喷灌、通风,通过调控系统的运作,让农作物始终处在生长的‘舒适区’。”产业园负责人王勇说,从栽种幼苗到果实转红,只需60天左右,产量和普通种植相比,可以提高四到五倍。

在乌马营镇徐和杨村,铺在地下的渗水管网,造就了“地面不见一滴水,悄然灌溉千亩田”的现代化场景。每到灌溉时节,这里的土地干干爽爽、松松软软,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在一系列智能化手段加持下,乌马营镇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有了先进设备,农民种田更加省时、省力、省钱,农作物质量也越来越好,并畅销北京、天津等多个省市。

“传承红色精神,既要传承艰苦奋斗的品质,也要传承英勇善战的精神。今后,我们会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技术,让村民享受到更多高科技带来的福利。”乌马营镇党委书记孙贵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