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在沧县参加游击队,多次与日军正面交锋,现在头上还有一个被手榴弹砸出的坑——
张树娥: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使命
本报记者 张 丹 祁晓娟 吴 艳 摄影报道
姓名:张树娥
年龄:95岁
籍贯:沧州市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村
事迹:14岁在沧县加入游击队,抗日战争期间多次与日本侵略者正面交锋,击毙敌人。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他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受邀到现场观礼。
8月1日上午,在沧州市荣军优抚医院里,95岁的张树娥正给前来探望他的一些年轻人讲述着他的抗战故事。
张树娥的胸前,佩戴着十几枚勋章。
这些勋章见证着历史,也述说着战火中的热血故事。
14岁加入游击队
1930年,张树娥出生在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村。
张树娥7岁时,日本侵略者闯入了他的家乡。
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搅得百姓不得安宁。
抗日救国的念头,也在年幼的张树娥心中生了根。
1944年1月,年仅14岁的张树娥在沧县申请加入了游击队。
“那会儿真高兴,终于能去打鬼子了。”张树娥说。
那时候的日本兵,占领了多个火车站,南皮县的冯家口站就是其中之一。
“冯家口站的站长是一名日本人,每到下午五六点钟,他就让日本兵向周围的村庄打枪放炮。”张树娥说。
当时的游击队想着怎么给日本侵略者点颜色瞧瞧。张树娥一听,自告奋勇,说他有办法。
过了两天,张树娥扮成一个卖鸡蛋的农民,到冯家口站去卖鸡蛋。
张树娥卖了几天鸡蛋后,终于等到了那个日本站长。
张树娥“热情”地招呼着他。趁着日本站长低头捡鸡蛋的工夫,张树娥掏出了藏在身上的小手枪,打死了那个日本站长。
趁着混乱,张树娥钻进玉米地,跑回了游击队。
那是小小年纪的张树娥第一次打死日本侵略者。现在95岁的他对这次经历仍然记忆深刻。
伏击侵略者
为了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张树娥所在的村庄开始挖地道。
张树娥记得,那时候,村里各家各户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他也拿着一把铁锨加入到挖地道的队伍中。
“我们挖的地道不太高,但足以让人钻过去。”张树娥说,正是有了地道的掩护,他打死了一个日本兵并缴获了一挺机枪。
“当时我就趴在地道口,头上有杂草之类的东西遮挡。”张树娥说,当时有个日本兵正端着机枪,准备向村子里射击。
躲在隐蔽处的张树娥拿着手中的枪,打死了那个日本兵。
“那个日本兵当时就死了,我缴获了他的那挺机枪。”张树娥说。
张树娥缴获日本兵机枪的事儿一下子传开了。当时回民支队的领导见到十几岁的张树娥时,逗他说想要那挺机枪。
“给你可以,但不能白给,你得拿几把撅枪(一种民间土制手枪)跟我换。”张树娥说,没想到那位回民支队的领导同意了。
于是,缴获敌人一把机枪换十把撅枪的事,让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张树娥风光了好一阵子。
手榴弹落在头上
今年95岁的张树娥,腿有残疾,手上、头上也有伤。
这些伤有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也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
张树娥的头上有个坑。他说,那是跟日本侵略者打仗留下的。
张树娥参加游击队的时候,在如今的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刘文庄村一带,曾与日本侵略者正面交锋。
“当时我们比较被动,我记得在一个胡同口,日本鬼子从炮楼上往下扔手榴弹。”张树娥说,手榴弹正好落在了他的头上。
“我那会儿年轻,反应比较快。手榴弹快要爆炸的那一刻,我捡起手榴弹又朝敌人那边扔了过去。”张树娥说,最终手榴弹在敌人中间爆炸。
张树娥说,那一次炸死了几个敌人。
炸死敌人时,张树娥的心里很高兴。也是那枚手榴弹,在张树娥的头上留下了永远的伤。
“受伤这些都是小事儿,我很多战友在战斗中牺牲了。”张树娥说,现在幸福的生活,真的是许多人用生命换来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张树娥欢呼雀跃。
“不仅仅是我高兴,村里的父老乡亲也都很高兴,终于把日本鬼子打跑了。”张树娥说,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了。
保家卫国最光荣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树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于1953年退伍。
张树娥结婚成家后,有了3个儿子、5个女儿。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常给孩子们讲抗战的故事。
“作为军人的后代,他们应该了解这段历史,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贡献。”张树娥说。
如今,张树娥的后代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张树娥说,看着孩子们爱党、爱国、积极、上进,他打心眼里高兴:“这是军人之家的传承。”
2021年,张树娥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受邀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坐在观礼台上,看着天安门广场上空数不清的和平鸽飞过,我很激动。”张树娥回忆说。
“我们从当年那么艰苦的日子走过来,如今看着国家繁荣昌盛,太高兴了。”张树娥说。
如今,张树娥在沧州市荣军优抚医院疗养。
“在这里,我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好,感谢国家对我们的照顾!”张树娥说。
张树娥现在依然喜欢哼唱当年的革命歌曲。他说,在歌声中,他能回忆起当年的战火与硝烟,也更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