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河北 奋进路·发展图景 | 科技守护飞羽家园 南大港湿地书写生态新篇

2025-08-11
来源:冀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代晴 孙欣宇

今年夏天,南大港湿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苍鹭盘旋、白鹡鸰觅食、凤头䴙䴘在土埂上小憩。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欣喜地发现,鸟类种群数量和种类均呈现喜人增长,尤其幼鸟成活率显著攀升。万千飞羽在此安然“安家”,俨然化身为生机勃勃的“鸟类幼儿园”。

被誉为“京津南花园”的沧州南大港湿地,草甸、沼泽与水体交织,构成环渤海生态区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达7500公顷的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驿站与珍稀水鸟的繁育天堂。然而,生态系统的完整并非天赐,而是源于持续不懈地修复与守护。

南大港湿地航拍。通讯员 董学良 摄

近年来,南大港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手术:退养还湿,让土地重归自然呼吸;水系连通,疏浚河道15.5公里;生态补水,滋养湿地血脉。2020年至2022年,北部养殖池塘经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108.8公顷湿地重获新生,此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2023年至2024年,持续开展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再添佳绩——退养还湿200公顷,3000公顷湿地重焕生机。水更清了,植被更密了,鸟儿的家园正被精心修复。

“现在南大港湿地有老辈儿时的模样了,你看那边的大鸨,在我小时候是湿地里的‘稀罕客’,现在都是湿地里的‘常驻民’了,近几年在湿地还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呢。”湿地巡护员沈明俊提到南大港湿地近年来的变化,脸上写满了自豪。

在鸟类监测领域,一场智能转型同样悄然发生。湿地巡护员曾需在野外连续蹲守数日,才能将粗略的鸟类信息传递给专家分析。如今,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上的“AI识鸟监控”正在改变这一图景——镜头捕捉到的每一只鸟,头顶都实时显示着AI算法判定的识别数值。这个“AI大脑”融合鸟类数据库与智能算法,瞬间解析鸟类影像与声纹,无论品种、外貌或习性,皆在分秒间精准锁定。“在候鸟迁徙高峰的时候,‘AI技术+人工巡护’的创新模式,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与准确性,为候鸟安全撑起智能防护伞。”南大港产业园文化和旅游局的张景兴在中控室熟练地操控着“AI识鸟监控”。

南大港湿地航拍。通讯员 刘洪睿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提出已有二十载。南大港湿地的蜕变,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当退养还湿的池塘重泛清波,当智能之眼无声守护万千飞羽,生态保护与科技赋能的双翼共振,将昔日的自然馈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湿地无言,飞鸟作证。科技为生态护航,修复为生命筑巢。南大港湿地的鸟鸣声声,汇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交响,在渤海之滨持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