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翔集入画来
——南大港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结硕果
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刘晓天
8月的南大港湿地,天空湛蓝如洗,水面碧波荡漾,随风飘动的芦苇,犹如一块块绿丝绸向远方绵延铺展,各种珍稀鸟类时而穿梭其中,时而振翅高飞,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面映入眼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意盎然、飞鸟翔集的南大港湿地,正是沧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快看,那里有只白鹭!”观鸟台上,一名游客指着不远处的水面说。只见芦苇荡里,一只白鹭亭亭玉立于浅滩之上,正在引颈远眺,周边有几只苍鹭在空中盘旋,“捕鱼高手”鸬鹚则争相潜水觅食……
“今年,湿地的鸟类种群数量和种类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幼鸟成活率显著攀升。前不久,还有20多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造访’,东方白鹳对环境十分挑剔,它们选择来这里驻足,足以证明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说。
总面积7500公顷的南大港湿地,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是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去年,这片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这份“盛名”的背后,是我市对生态环境不懈的修复与守护。
记者在湿地的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监控室看到,光顾湿地的鸟类一览无遗,画面中,每只鸟儿的上方都标注着它们的具体信息。这是南大港湿地引入的“AI识鸟”系统。
“今年我们通过14个人工智能监测设备,对南大港湿地候鸟迁徙情况进行监测,其中包括3处声纹收集装置,还有11个高清摄像头,具备AI影像识别功能。此外,我们每隔一个时间段都会生成一个物种监测数量和一个声纹数量的样表图,方便及时了解鸟类的栖息情况。”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一边操控AI系统,一边向记者介绍其中的“奥妙”。
“以前,我们需要在野外连续蹲守好几天,才能将粗略的鸟类信息传递给专家分析。现在,AI系统能够瞬间解析鸟类,方便了很多。”湿地巡护员沈明俊说,在候鸟迁徙高峰的时候,AI技术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与准确性,为候鸟安全撑起智能防护伞。
用科技手段做好监测保护,是南大港产业园区加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之一。南大港产业园区坚持退养还湿、水系连通、生态补水,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2020年至2022年,北部养殖池塘经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让108.8公顷湿地重获新生,此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2023年至2024年,持续开展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退养还湿200公顷……
当前,为期两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个项目通过对农田、湿地以及中间地域的综合修复,为迁徙鸟类打造更安全的“栖息站”。
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生态成效逐步显现。“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会继续做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打造风景宜人、生态和谐的鸟类迁徙通道。”南大港产业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孟召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