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地摊魔术”传承人苏刚的“新江湖”(非遗正青春)

2025-08-15
来源:沧州日报

“地摊魔术”传承人苏刚的“新江湖”

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许 颖

8月13日,结束了在辛集市的表演,“90后”魔术师苏刚回到吴桥。短暂的休整后,他将继续演出。

1997年出生的苏刚别看年纪不大,却已在古典戏法的传承与创新道路上走了十余年,他在地摊魔术领域(古典戏法分支)被评为第八批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街头撂地演出到登上央视舞台,苏刚用自己的坚持与汗水,诠释着中国传统戏法的魅力与生命力。

苏刚与古典戏法结缘始于14岁。当时的他,对杂技和戏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四处走访,最终拜在吴桥著名戏法大师刘福强门下。刘福强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精湛。苏刚吃苦耐劳,深得师父喜爱,师徒二人亦师亦友,共同钻研古典戏法的精髓。

学艺多年,苏刚掌握了许多传统戏法,还在表演中融入现代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古典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同,它不依赖复杂的道具,而是强调演员的手法技巧。苏刚的表演以“口彩相连”为特色,边说边变,风趣幽默,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戏法的神奇。他的手法“快、帅”,无论是《仙人摘豆》还是《鸳鸯棒》,都能以假乱真,令人叹为观止。

“古典戏法的魅力在于它的互动性。”苏刚说,“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甚至参与其中。”

尽管古典戏法历史悠久,但苏刚深知,若想让广大群众喜欢戏法,必须与时俱进。他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改进道具,使表演效果更加完美。例如,在《罗圈献彩》中,他通过调整道具的结构,让表演更加流畅自然,同时保留了传统戏法的神秘感。“戏法道具99%是手工制作的,必须与演员合二为一。”苏刚解释道,“只有了解道具的特性,才能控制好力度和尺寸,让表演天衣无缝。”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他成功的关键。

在苏刚看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得让它“活”在当下。如今,苏刚也开始收徒,他对徒弟的要求极高,遵循传统的“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观察期,注重人品和天赋。

“有人说古典戏法‘土’,但这‘土’里藏着最鲜活的民间智慧。”苏刚说,他的梦想是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只是古老的符号,更是能融入日常生活的“青春艺术”。

如今,苏刚的团队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过巡演,并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吴桥杂技的魅力。苏刚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不断创新节目,在传统基础上加入新内容,用创新打破非遗的“年龄感”,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的“江湖”里续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