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他们在田野间书写新时代答卷!新时代文明实践365百姓故事汇走进沧县大白洋桥村

2025-08-20
来源:掌控沧州微信公众号

当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吹遍沧州大地,一个个扎根土地的奋斗故事正在悄然绽放。7月14日,“新时代文明实践365百姓故事汇”第三期——走进美丽乡村在沧县大白洋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三位来自不同村的“带头人”分享了各自与乡村共成长的精彩故事,展现了沧州乡村在振兴道路上,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图片


活动伊始,与会人员踏着晨光走进了沧县大白洋桥村,刚入村口,便被一阵铿锵有力的鼓点吸引——贾村大鼓队正列阵表演,鼓点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沉稳如惊雷,震天的气势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情。随后,文化广场上又传来悠扬的歌声,大白洋桥村的村民们正在合唱,熟悉的旋律里满是乡土的质朴与生活的热忱,至此也拉开了本次故事汇的帷幕。


图片
图片

活动中,三位讲述者的故事真挚而触动人心,用质朴话语和生动实践,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深厚力量。在场的人听完不禁感叹、赞许,投去钦佩的目光。

图片


张宸,被乡亲们称为“北斗女孩”。这个“90”后用11年青春在盐碱地上写下了别样答卷。2013年,大学毕业的她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承包盐碱地。“凭什么农民要靠天吃饭?”带着这份执拗,她熬过了2015年大旱赔光20万积蓄的低谷,最终在“精准农业”里找到出路。2018年,她带领团队蹲守田间45天,让沧州第一台“北斗农机”顺利运行——播种误差从半尺缩至2厘米,每亩省种40元,连60岁老农技员都惊叹“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准的活儿”。

图片

▲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张宸


如今,张宸给合作社里的200多台农机装上“智慧大脑”,2万亩麦田靠无人机5天完成月均工作量,卫星遥感技术守护着上万亩收成。更动人的是,300多名“00后”加入她的农机联盟,50岁的王婶从镜头前脸红到成为“面花主播”,一场直播卖出2000斤手工馒头。“现在种地像上班,到点下班还有社保”,村民刘大叔的话道出了科技带来的新生活。

沧县旧州镇贾村党支部书记刘卫东的治村心得,藏在村民的笑脸里。这个曾不起眼的村庄,如今已是全国文明村。2016年,刘卫东在村头广场坐了一整夜,悟出“团结”二字是发展根基。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定期开议事会,组建大鼓队、落子队让村民“玩到一块儿”;推行“传评帮乐建”,把婚丧嫁娶纳入“一约两会”管理——喜事酒席限10桌、每桌不超200元,爱心车队免费迎亲,一桩婚事能省2-4万元;白事取消白布改用白花,不摆酒、不搞表演,铺张浪费少了,邻里矛盾也淡了。

图片

▲沧县旧州镇贾村党支部书记刘卫东


在田间地头,村“两委”统一采购农资,让每亩成本从380元降至260元;帮外出务工者照料老人、管好孩子,解除其后顾之忧。如今的贾村,路灯亮了,广场热闹了,2025年摘得“全国文明村”奖牌时,刘卫东说得实在:“最开心的是老百姓腰包鼓了,笑声多了。”

“从科技赋能到党建引领,从村干部带动到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力量正不断汇聚。”参与活动的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故事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与坚守。

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揣着对故土沉甸甸的牵挂回村,第一件事便执着地要为乡亲们劈开那条困住日子的泥泞路。2014年,当那条带着泥土温度的土路终于蜿蜒伸展,像一条苏醒的脉络,悄悄成了村子破茧的起点。路通了,风也顺了,2017年王金明带领村民办起香椿节,让曾“养在深闺”的红叶香椿走向全国。如今,大白洋桥村的红叶香椿稳稳占据着京津冀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了乡亲们掌心暖烘烘的希望。600亩御封香椿园里,春天摘香椿、秋天搞研学,“大白洋桥·红叶贡椿”成了金字招牌。

图片

▲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


借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东风,大白洋桥村建起倒虹吸生态公园、党建广场。傍晚时分,星光合唱团、老年舞蹈团的歌声伴着运河水荡漾,数百米长的河堤夜市吸引着周边县市群众。元宵节放灯、太狮表演等千年习俗延续着,1300多名村民拧成一股绳,让这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既留住了乡愁,又火起了日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尾声,大家纷纷表示,要以这些乡村建设者为榜样,将文明实践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乡间,在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既用实干拓宽振兴之路,更让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文明实践活动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像春风般拂过每一寸土地,让乡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温度。


撰文/齐超男

摄影/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