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泥土里长出的千年绝活儿(上)

2025-08-21
来源:沧州日报

吴桥杂技:

泥土里长出的千年绝活儿(上)

武 鹏

杂技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杂技艺术发展史上,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中国杂技演员连续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奖,使中国的杂技艺术名扬四海,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说起中国的杂技艺术,就不能不提到著名杂技之乡——吴桥县。俗话说“没有吴桥人,不成马戏班”,我国28个大型杂技团中,哪个团里没有吴桥人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吴桥县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千名杂技演员,其中有60多人先后担任了各地杂技团的教师,还有50多人在各省、市一级的杂技团中担任过团长或其他领导职务。吴桥人为发展杂技事业、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为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世界,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吴桥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吴桥位于古代冀州的南部)为蚩尤戏。”当时,这种所谓“蚩尤戏”就是以黄帝和蚩尤的三次战斗的传说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冀州一带的乡民仿古代战斗的状况进行娱乐,充实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角抵”这一活动。对于“角抵”这项活动,南北朝时有了更详细的记载。南朝梁国的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这本书中提到:“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可见,很早以前,冀州人民就模仿黄帝和蚩尤作战的场面来进行娱乐。开始时,三三两两的人头上戴着牛角相互碰撞着玩耍,到了汉朝,人们自己做假牛角戴在头上娱乐。汉朝时,人们把这种活动传承发展起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角力”的游戏,这就是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萌芽。

杂技产生于劳动生活,劳动生活孕育着杂技艺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勇敢的、勤劳的,同时创造力也是十分丰富的。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杂技艺术如“顶碗”“蹬坛”“晃板”“椅子顶”等,演员所用的道具,就连杂技艺术表演的基本动作,也都是生活劳动中常有的形态。吴桥一带的民间杂技艺术正是来源于这种深厚的日常生活。

从周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吴桥地区长期孕育着各种杂技艺术的萌芽,到了汉朝初年,这些艺术萌芽更加蓬勃地发展了起来。汉武帝元封三年,在招待外国来宾的盛大宴会上,丰富多彩的杂技艺术表演使中外宾客大开眼界。据说从此以后,杂技会演年年举行,逐年增添许多新的内容,年年有新节目出现。像“倒立”“走索”“驯兽”等,年年创新。这种杂技盛会持续了64年之久,这不仅使我国杂技艺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对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吴桥县境内出土的一些石刻、陶器等文物中,就有不少是反映古代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图案。1957年,在吴桥县东宋门乡小马厂村,曾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在古墓的壁画上,绘画者对杂技表演做了较生动形象的描绘,其中有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表演的场面。这些壁画表明,汉代吴桥民间杂技活动不仅流传广泛,而且项目也越来越多,技艺日趋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