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鼠盗粮”项目第六代传承人王春平——
33岁的“老师傅”
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昨天,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内,“90后”杂技演员王春平身着传统中式服装,向观众一一展示道具:黑色绣花小毯子、空空的布袋、满杯子大米和画有老鼠图案的圆筒。随后,她将圆筒罩在装有大米的杯子上,杯子的旁边放着布袋,绣花毯子盖上这些物件,口中念着口诀,手腕轻旋间,米已悄然“移”到左边的布袋。王春平将装满大米的布袋展示给观众……
“太神奇了,怎么做到的?”围观的群众边鼓掌边向她提出疑问。“这就是变戏法的魅力所在……”王春平说,古彩戏法的魔力在于这双手和“口彩”相连。
1992年出生于“中国杂技之乡”吴桥的王春平,童年浸润在杂技的氛围里:街头吆喝的耍猴人、庙会大棚里顶碗的姑娘、烟袋锅里冒出戏法传奇的爷爷……这些记忆碎片在她头脑中拼凑出对杂技的向往。13岁,王春平拜吴桥杂技省级传承人张玉君为师,下定决心要传承弘扬好这门“手艺”,经过多年学习探索,王春平成为“飞鼠盗粮”项目的第六代传承人。
“飞鼠盗粮”的精髓在于“移”的瞬间,为了拿捏那0.3秒的手腕翻转角度,王春平在库房里对着镜子练了整整两年。三伏天里,密不透风的库房像蒸笼,她练得衣服能拧出水来,粗布褂子上结出白花花的盐渍;三九天手指冻得发僵,她就先往手上哈气搓热,再接着练藏粮的指法。师父张玉君说:“戏法是假的,功夫是真的。”这话被她写在练功房的墙上,直到现在还能看到那行褪色的字迹。
2009年,17岁的王春平凭着“飞鼠盗粮”这手绝技加入天津津门利剑艺术团。第一次在剧场登台时,她手心冒汗,竹筒差点从颤抖的指尖滑落。但当她完成那套练了上万遍的动作,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时,忽然明白师父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在艺术团的5年里,她跟着团队走遍大江南北,不仅打磨出流畅的表演节奏,还学会了在变戏法时穿插俏皮话,让古老戏法多了几分活泼气。
2014年,心系家乡的王春平回到吴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专门表演“飞鼠盗粮”,让更多游客领略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有次一位英国游客非要检查她的布袋,她笑着把道具递过去:“您尽管看,秘密不在袋里,在这儿呢。”说着晃了晃双手。
王春平不仅是“飞鼠盗粮”表演者,还肩负着这个杂技项目的传承。在表演杂技的同时,她还将这项技艺传授给35名学徒。她的这些徒弟分布在浙江、北京等地,把“飞鼠盗粮”表演给更多喜爱杂技的八方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