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杂技艺术在故土绽放耀眼光芒
——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省文联主席边发吉
记者 马志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省文联主席边发吉,是从肃宁县走出的杂技艺术家。日前,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历史、发展及未来,眼中闪烁着对杂技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期待。
“回家”:水到渠成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今年回到了故土吴桥,可谓水到渠成,也是必然结果。”边发吉感慨道。他回顾了杂技节的起源:上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各地纷纷创办特色节庆活动。河北作为文化大省,亟需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吴桥,这个被誉为“中国杂技之乡”的小城,因其悠久的杂技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不二之选。1987年,第一届吴桥杂技节在石家庄举办,至今已举办了19届,吴桥杂技节也逐步从一个地方性节庆活动上升为国际性艺术节。
边发吉分享了两个生动故事:当时一位省领导访问欧洲时,对方只知“吴桥省”;一位法国观众专程飞抵北京后打车直奔吴桥,却发现杂技节在石家庄举办。“这两个故事说明,吴桥的声誉早已响彻海内外。”他笑着说。
边发吉也坦言,早年吴桥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举办国际性艺术节的需求。“宾馆、剧院、交通都不够完善,但随着沧州和吴桥的快速发展,如今我们有了世界一流的场馆和设施,时机终于成熟了。”他说道,新建的4万平方米的杂技博物馆、运营中的江湖大剧院等,构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硬件矩阵,为杂技节“回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杂技节带来的影响,边发吉认为其意义远超经济数字。“它提升了沧州、河北的国际形象,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这种价值是久远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发展:从“走出去”到“立得住”
边发吉认为,近年来,吴桥杂技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吴桥艺人走出去”;第二阶段是“吴桥杂技以‘整体形象’走向世界”。“过去,我们的杂技艺人分散在世界各地,用技艺征服观众;现在,我们要让吴桥作为‘杂技故乡’的品牌深入人心。”
深耕杂技55年的边发吉说,吴桥拥有发展杂技文化的三重优势:大运河滋养的区位红利,让这里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的全民杂技传统,构成吴桥生生不息的杂技人才土壤;而“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融合效应,更为杂技艺术提供了融入大众的捷径。
“杂技不是孤立的技艺展示,而是能串联起地方文化谱系的红线。”边发吉说,杂技里藏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密码。顶碗的平衡哲学,走钢丝的专注定力,空中飞人的信任协作,无不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这种精神与沧州人“忠、孝、仁、义”的品格高度契合,也正是杂技深厚的文化根基。
杂技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谈及杂技产业,边发吉的目光变得愈发坚定:“让吴桥杂技从‘技艺传承’升级为‘产业生态’,就要建立涵盖人才培养、节目创作、市场运营、文旅融合的全链条体系。要深耕沧州悠久的文化资源,结合实际,做大做强杂技文化产业园区,让老艺人的绝活有舞台,让年轻编导的创意有土壤,让游客的体验有层次。”
“‘吴桥杂技’可以成为与‘巴黎时装周’‘维也纳音乐会’并肩的文化IP。”边发吉表示,这需要省、市、县三级联动,需要政策扶持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需要设施平台建设与技术创新的碰撞,更需要每一位沧州人都投身到杂技文化的传承、传播中。
展望:回归是新的起点
“回到吴桥的杂技节,不该只是一场‘回家的庆典’,更要成为‘走向未来的起点’。” 边发吉的话语中充满期许。
他期待,未来的吴桥能成为国际杂技艺术的“交流枢纽”——不仅荟萃中国杂技的传统绝技,更汇聚法国马戏的浪漫、俄罗斯杂技的惊险、非洲杂耍的灵动……让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火花。“就像大运河曾见证南北物资的流通,吴桥也该成为世界杂技艺术的‘码头’。”
他更期待,杂技能成为沧州人的“幸福密码”。“年轻人能靠杂技实现职业理想,老百姓能因杂技产业增收致富,每个沧州人提起家乡的杂技都满脸自豪——这才是‘杂技之乡’最动人的模样。”
“吴桥是中国杂技的故乡、世界杂技的摇篮。”边发吉引用法国杂技界知名人士莫克莱尔的话说,“这不是我们自封的,而是国际公认的。”他说,“杂技节‘回家’不是画句号,而是吹响新征程的号角。我们要让杂技艺术在这片故土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