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在河间
本报记者 袁洪丽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
白求恩(左二)为伤病员检查诊治。
1939年春,日军向冀中发动春季大“扫荡”,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奉命率“晋察冀军区东征医疗队”开赴冀中平原。
来到冀中后,白求恩与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在河间大朱村一起研究工作时,建议把手术室设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医生在后方等待伤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白求恩的话语感动了贺龙,他的请求被批准。
4月下旬,河间齐会战斗打响了,白求恩战地手术室设在屯庄村东南角真武庙内。这里是只有三间半屋的小学校,离齐会仅7华里。布置好手术台,白求恩开始了不知疲倦的工作。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抢救了大批伤员。
在这次战斗中,120师某连连长徐志杰率突击队冲入敌军阵地,腹部中了七颗子弹,急需手术治疗。白求恩不仅为徐志杰做了手术,还亲自下伙房做病号饭……在白求恩高超的医术和精心护理下,徐志杰转危为安。出院时,徐连长说:“我一定消灭更多的敌人来报答您!”白求恩听后,高兴地说:“真是勇敢坚毅的小伙子。为这样的战士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最终,齐会战斗取得了巨大胜利。
在冀中工作的4个多月里,白求恩先后参加了吕汉、大团丁、齐会、宋家庄等战斗,抢救伤员1000多名,施行手术305次,行程1504华里,建立了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训练。他把医疗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冀中军区活动,一部分由他率领,随驻在河间一带的120师活动。
白求恩帮助120师和冀中军区组建了两个战地医疗队,并在实践中发明了搬运战地医疗设备的药驮子,打开,可以当手术室;收起,往马背上一放就可以走;可以携带一个手术室、一个包扎室和一个药房的全部必需品,足够施行100次手术、500次包扎。他还根据自己的战地救护经验,写了一本名为《初步疗伤》的小册子,对伤口的消毒包扎预防感染提出具体要求,在根据地大量印发。同时创造了“十三步消毒法”,研制了疗效较长的消毒药膏,解决了医疗物资缺乏的困难。1939年6月下旬,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由冀中返回冀西。
河间市白求恩手术室旧址内,直观地展示了白求恩在齐会战斗中抢救伤员和为当地群众治病疗伤的全过程,加深了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入了解,极大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和红色文化传承作用,成为对未成年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