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庄伏击战
本报记者 袁洪丽
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一系列围攻和分区“扫荡”失败后,采取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占领,逐步“蚕食”根据地的政策。第二年年初,敌人开始遍地筑堡、挖封锁沟,抽调兵力集中“扫荡”,企图占领冀中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进一步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张荫梧、石友三这两股顽军,窜入冀中地区制造摩擦,煽动叛乱,妄图颠覆冀中抗日根据地。
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原在深南(河北省深县南部)地区活动的我军主力部队,由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率领南下,同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领导的部队一起,讨伐石友三。与此同时,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带领几个团到平汉路西配合一二九师,讨伐张荫梧、朱怀冰。日军利用我深南部队南下讨逆的空隙,在这个地区逼迫老百姓修筑碉堡,企图进一步分割和封锁我抗日根据地。就在这时,冀中军区命令冀中回民支队开赴深南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
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政委郭陆顺等认为:冀中回民支队要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必须想办法打几场胜仗。于是,便有了康庄伏击战。
康庄,是衡水和安家村两个敌人据点之间的一个村庄,八路军从未到过这里,因此,这里的敌人很麻痹,也很猖狂,经常出来烧杀抢掠。为了保卫麦收,鼓舞群众抗日情绪,冀中回民支队决定在这里打一仗。
5月29日深夜,冀中回民支队二大队七中队和衡水县五中队,急行军至安家村据点附近,在封锁沟外的麦地里隐蔽,准备30日拂晓向安家村敌人发起进攻,使之在康庄战斗打响后不敢增援。马本斋司令员带领一大队急行军到达离康庄一里多的邢家村隐蔽,准备截击溃退之敌。政委郭陆顺、参谋长冯克、政治部主任丁铁石、衡水县大队教导员率领冀中回民支队五、六中队和衡水县大队主力,埋伏在康庄两侧的麦田里,准备伏击衡水出援之敌。指挥所设在康庄村边靠公路的一间房屋顶上。重机枪阵地设在距离公路百米左右的一座破窑里。
第二天拂晓,安家村方向的部队开始佯攻安家村据点,一时间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敌人不知道有多少攻击部队,忙打电话求援。待敌求援电话打通后,我方马上把电话线割断,使安家村的敌人再也报不出情况。
接到安家村据点的求援电话后,衡水据点即派中队长高田率日军小队和一支伪军小队共80余人,向安家村方向驰援。在即将接近我康庄埋伏阵地时,高田下令火力侦察,打了一阵炮弹以后见无动静,便放心地把部队变成六路纵队进入了伏击圈。郭陆顺一声令下,轻重火器一起射击。马本斋见敌只有80余人,便决定速战速决,立即率一大队压向康庄。激战40分钟后,援敌全部被歼。这次战斗,共击毙高田中队日伪军60余人,俘虏伪军20人,缴获一批武器,我方无一伤亡。
康庄战斗以及其他胜仗,提高了冀中回民支队声誉,大大鼓舞了深南群众的抗战热情。据资料记载:当时的深南地区,掀起了参军的热潮,许多村庄的自卫队、青抗先(即青年抗日先锋队)成队入伍。西里秋村的青抗先100多人入伍,编成1个新兵连。在深南地区,近一年时间里参加冀中回民支队的青年男女达1000多人。
冀中回民支队成立仅两年时间,先后参加了五六百次大小战斗,而且绝大多数战斗获胜。因此,1940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高度评价冀中回民支队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