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⑥│栗本德:赶走侵略者的信念从未动摇

2025-08-27
来源: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图片

图片

抗战老兵档案

姓名:栗本德

年龄:102岁

籍贯:献县小平王乡元昌楼村

事迹:1939年10月,加入津南抗日自卫军,参加过百团大战、中原突围等大小战斗近百次,多次荣立战功。


微信图片_20250827150143.png

他16岁参军,经历近百次战斗,多次死里逃生……那些与战友并肩杀敌的日子是他永生难忘的记忆——

栗本德:赶走侵略者的信念从未动摇

记者 吴艳 李小贤 张丹

“我和战友王生刚爬上土坡,还没站稳,鬼子的大刀就砍了过来,我俩从土坡滚到沟里。王生爬上坡就朝敌人射击。”近日,谈到80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102岁的抗战老兵栗本德激动地挥舞着右手,做出一个打枪的动作。

“就是在这次战斗中,16岁的王生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低沉了下去,“我亲眼看着战友牺牲在我面前。”

“栗门三战士”

1923年,栗本德出生在献县小平王乡元昌楼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栗本德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二。

那时候的元昌楼村在献县四十八村泛区,地势低洼,连年水灾,老百姓生活贫苦。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到来,让百姓本就贫苦的日子更加动荡不安。

面对外敌入侵,有志青年纷纷参军,保家卫国。1938年,栗本德的哥哥栗本章和弟弟栗本学先后参军。

在哥哥、弟弟的带动下,1939年,栗本德也加入了张仲瀚领导的津南抗日自卫军,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

栗家一门三战士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不久后,津南抗日自卫军编入八路军120师,成为冀中抗日正规军。

整编后,部队终于有了军装和步枪。栗本德说,他的个子矮,军装上衣到他身上就过了膝盖。即便如此,穿上军装的栗本德感觉自己走路都带风。

整编后的部队很快就遭遇了日军侵袭。当时,日军向灵寿县陈庄进攻,贺龙将军指挥战斗。

栗本德回忆说:“这场战斗打了足足半个月。我和战友们在百草山山脚下与当地老百姓一起住。一到休战时,战壕里躺的都是休息的战士们。”

这场战斗胜利后,栗本德所在部队采取“敌进我退,敌攻我跑”的游击战术与敌人迂回。

战友牺牲

1939年冬,栗本德所在部队与冀中23团、冀南独立3团分赴邯郸市馆陶、大名、广平三地阻击日军增援部队,以保障主力部队讨伐石友三部战斗的胜利。

“那次战斗伤亡很惨重,牺牲了100多名战友,受伤和中毒的近300人。”栗本德回忆说。

栗本德所在连部在广平县东张孟村边的小树林里构筑工事。

战士们抬砖头、送木料,在冰天雪地里忙活了一夜。大家刚端上饭碗,哨兵报告发现敌人,全连战士连忙丢下饭碗迅速进入阵地。

通信员传达连长命令:“将棉衣反过来穿,白面向外,在雪地敌人不易发现,注意隐藏,做好战斗准备,没有命令不准开枪。”

栗本德冒着寒风迅速将棉衣反穿。他刚匍匐在地上,就见到数十名日本兵已进入阵地前沿。

敌人距阵地还有几十米时,连长一声令下“打”!

日军在突如其来的阻击下,顿时乱了手脚。栗本德和战友们则占据有利地形固守待援。

后来,紧邻的西张孟村阵地告急。栗本德所在连队接到增援命令,立即跃出战壕向西张孟村阵地进发。

刚走出几百米,他们突然发现数十名日本骑兵由南面冲来,手挥战刀呼叫着,一连砍倒六七个战士。

当时,栗本德和战友王生刚爬上土坡还没站稳,王生的腰部就被日本鬼子砍了一刀,从土坡滚到沟里。

栗本德连忙将他扶起,查看伤势。幸运的是,这一刀恰巧砍在王生腰间的手榴弹弹柄上,王生这才没有受伤。

两人迅速起身爬上坡,朝敌人骑兵射击。随着两声枪响,日本兵中弹掉下马来。

这时,栗本德听到连长喊:“打骑兵要卧倒射击,用手榴弹炸!”

栗本德和王生正要卧倒,突然从侧面飞来一颗子弹击中了王生的头部。年仅16岁的王生就这样牺牲了。

栗本德和战友们一起向敌人射出了复仇的子弹,敌人的骑兵顿时被打得人仰马翻,四处逃窜。

轻伤不下火线

这场战斗从凌晨4点开始一直打到晚上8点,整整进行了16个小时。激战中,栗本德的左脚负伤,一块炮弹皮打进了他的脚踝。

被赶出西张孟村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发起疯狂炮击,还放了毒气弹。脚受伤行动不便的栗本德吸入了少量毒气。

在后撤途中,栗本德因受伤、中毒,在副班长的陪同下落在了队伍的后面。

正行走着,队伍中有几人牵着马来到他们面前,其中一人说道:“小鬼,受伤严重吗?骑我的马吧!”

栗本德一挺腰板,大声回答:“用不着,伤得不重,轻伤不下火线。”

“好样的,你是哪个县的?”

“我老家是献县元昌楼村的。”

“好啊,我也是献县的,你们那是个大村子,我去过。”

“我们村有句‘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张司令把令下’的顺口溜,你听说过吗?”

听完栗本德这句话,那人哈哈一笑骑上马走了。

副班长这才告诉他:“刚才和你说话的那个人就是张仲瀚司令!”

1941年,保卫延安、固守黄河的战斗打响。栗本德所在连队驻守在陕西省宋家川镇,守卫黄河防线,与日寇隔河对峙。

日军在黄河边修筑了高层碉堡,探照灯彻夜通明,妄图封锁八路军的一切行动。

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栗本德和战友们只能在夜间搬运木料、石头,修筑战壕。

1942年大年初一凌晨,日寇调集数十门山炮,配合轰炸机,狂轰滥炸一个多小时。八路军的工事被夷为平地,日军驱赶着民夫强渡黄河。栗本德与战友们在连长带领下,冒着炮火冲锋。

战斗中,日寇再次施放糜烂性毒剂弹,战士们纷纷中毒。栗本德说,当时他中毒后,皮肤剧痛,全身糜烂。

“到战地医院后,我全身被绷带缠住,仅露出嘴和眼睛,痛苦不堪。”如今,虽已是百岁高龄,但栗本德老人对这段经历仍记忆犹新。

“选择”生日

伤好后,栗本德随部队进入南泥湾,投入大生产运动。

1944年11月,栗本德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随后,部队东渡黄河,踏上南下征途。

面对有坦克、装甲车的日寇联队,面对战斗的残酷,栗本德与战友们从未动摇“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

从1939年参军,到抗战胜利,栗本德参加了近百次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调往新疆军区工作,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岗位在变,初心从未改变。1982年,栗本德在沧州军分区离休。

在栗本德心中,最珍贵的“勋章”,始终是那段与战友们并肩战斗、保家卫国的岁月。

“我小时候家里穷,连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都不清楚。60岁后,孩子们要给我庆生,我就选了10月1日当生日。”栗本德将生日定在国庆节,这特殊的“选择”,饱含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