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汝汀 通讯员黄培炎)在黄骅港煤炭港区,多旋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等15种无人机常态化巡航,精准监控电煤运输船舶,巡航效率大大提升。在科技手段“加持”下,今年1至7月,共有6352艘次电煤运输船舶顺利进出黄骅港,电煤下水量达1.41亿吨。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今夏以来,频发的高温、暴雨天气给港口通航环境和电煤船舶作业造成较大影响。为了提升通航效率,沧州海事局建立无人机空巡队伍,结合智能调度平台,对电煤船舶实施从进港到离港的全流程智能引导与动态监控。无人机的引入,有效避免了复杂气象水文条件下的巡查盲区,巡航时间也较传统巡航手段缩短40%,从而有效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提升了港口整体周转效率。1至7月,225艘次船舶在7万吨级重载船舶双向航道完成双向通航,船舶进港时间累计节省315小时。
在优化交通组织方面,沧州海事局已建成“水文气象实时监测预警”“全水域智能潮汐应用”“智能通航指挥”3个智能化平台,实现水文气象精准预报、大船乘潮精准计算和7万吨级重载船舶双向通航的智能化管控。同时,在煤炭港区港池内科学划设了3个临时待泊区,优先保障执行“直进、直靠、直作业、直离”模式的高效船舶待泊使用,大幅压缩进港等待时间;设立电煤运输“绿色通道”泊位,为苏冀等重点航线电煤船舶提供优先靠泊、离泊服务,确保了电煤运输通道便捷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