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项目传承人郭奕宾——
苗刀传承“潮”起来
本报记者 孙晓卉
8月24日晚,在沧州通臂劈挂苗刀研究培训基地,“90后”小伙儿郭奕宾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苗刀。只见孩子们扎着马步,右手紧握刀柄。“嚯!”随着一声低喝,孩子们翻转手腕,大刀如银蛇舞动……“这些孩子跟着我练了一年多了,我希望练习苗刀的人越来越多,把苗刀这项非遗传承好!”郭奕宾说。
今年33岁的郭奕宾,是苗刀项目第八批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爷爷是中国十大武术名师郭瑞祥。在郭奕宾的童年记忆里,清晨的院子里,爷爷握着刀走趟子,脚步碾过砖地的声响,和刀身划破晨雾的动静混在一起,成了他最熟悉的“起床铃声”。闲暇之余,郭奕宾除了跟着爷爷练功,还经常听爷爷讲苗刀的过往:“苗刀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兼具刀、枪两种兵器特点。苗刀势法精粹,灵活多变,招无花招,势无虚势,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瑰宝。”这些都深深印在郭奕宾的脑海里。
为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爷爷和父亲郭桂德的付出,郭奕宾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上世纪80年代,为了苗刀的追根溯源,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爷爷带着口粮四处奔波,回来后凭记忆一笔一笔地记录;父亲郭桂德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讲学,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以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展现武术文化魅力为宗旨,创办了沧州市瑞祥武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苗刀还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学毕业后,郭奕宾回到沧州,成了一名教师,也正式接下了传承的重担。工作之余,郭奕宾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苗刀,还协助父亲结集出版了《中华苗刀》。2020年,他还参与拍摄由中央电视总台CGTN国际频道《苗刀》专题片,在全球推广。
在郭奕宾看来,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而是让老手艺找到“年轻朋友”。为此,他创新性地将现代武术理念融入苗刀训练中,并且开发了一系列适合不同层次学员的课程,从基础入门到高阶实战技巧,满足了苗刀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郭奕宾还和父亲一起在网络平台拍短视频,目前已“吸粉”两万多人,其中不乏年轻人。
趁着孩子们操练的间隙,郭奕宾从架子上拿起了苗刀。“说实话,其间也有人曾问过我怕不怕传不下去。”他握了握刀把说:“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让苗刀重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