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

2025-08-29
来源:

盐山后韩村

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

记者 王汝汀 通讯员 王洪胜

“这里是抗日英烈马振华出生的地方。马振华被称为冀鲁边区的革命舵手,他为了革命胜利浴血奋战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昨天,在盐山县千童镇后韩村的马振华烈士故居,村党支部书记马玉靖正在为几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革命历史。

马振华1905年生于后韩村。1932年秋,经时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入党。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马振华担任津南特委委员、盐山县委书记,在乡村奔走联络发展党员。不到半年时间,在他活动的地区,70多个村庄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数量发展到200余人。

“七七事变”后,马振华作为津南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按照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发起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抗日救国军。短短几个月,马振华率部队多次痛击日伪军,游击队由4个团、1000余人发展到24个团、上万人,为开创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此后,马振华先后担任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村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研究部署对敌策略。12日拂晓,由于叛徒告密,300多名日伪军将屋子包围。生死关头,马振华为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将敌人火力引向自己,壮烈牺牲,时年35岁。

硝烟散尽,英雄故里如今换了新貌。近年来,后韩村以马振华烈士故居为基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积极传承红色精神。村“两委”成员化身“红色讲解员”,义务为前去参观的游客讲解历史。

在红色精神指引下,后韩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快。“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是提高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马玉靖说,近年来,后韩村“两委”组织修建盖板排水沟、铺设柏油路面等,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该村已形成“村干部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包户”机制,通过定点、定人、定责,逐步形成“乡村联动,全员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并被评为“省级精品美丽乡村”。

一路走、一路看,马玉靖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银耳培育大棚。“这是银耳的菌棒,技术人员通过严格调控棚内温湿度,定期采收银耳。”马玉靖说,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2021年,村集体投资建起多个银耳培育大棚,并与河北恩际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来这里种植银耳,每年可以为村里增收10万余元。

“村庄的美好未来,需要靠大伙儿齐心协力共同打拼,我们既要在红色精神指引下艰苦奋斗,又要在发展潮流中与时俱进。”马玉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