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传统漆器制作技艺:大漆不语 匠心有声

2025-09-11
来源:沧州晚报

传统漆器制作技艺:

大漆不语 匠心有声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7ac06462-e965-494c-aa66-05fdc9df11d4(1).jpg

“福运流长”

935b0ecd-ff97-49f4-9c11-bee864ff58de(1).jpg

“绽放”复古工艺棒槌瓶

69018059-034a-4f84-97d2-2eff26677619(1).jpg

黑金斑犀皮漆果盘

00555f79-a5e8-4e26-9b37-21548bb88211(1).jpg

“流光溢彩”冬瓜瓶


15439_7b0b483a-f972-4078-8b1f-cb6b97eed651_l.jpg

传统漆器制作技艺是以木作胎,经裱布、刮灰、涂漆、打磨、抛光等工序而完成作品的传统工艺。

2025年,传统漆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c57b801-9e95-4981-b9d2-31920f03a7c5.jpg

李绍山

从卡车司机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绍山用18年光阴,在北方小城中守护着源自唐代的犀皮漆技艺。

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漆器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李绍山的工作室里,湿度计恒定在75%以上。李绍山手持鬃刷,蘸取天然大漆,在木质胎体上反复涂刷。

这样的动作,他需要重复数十遍,每刷一遍,需在阴干房里等待3天。这是一件犀皮漆器诞生的必经之路,也是李绍山18年来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

1 传承千年的技艺

中国是大漆使用的先行者,也是大漆艺术的发祥地。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将中国漆器工艺史追溯至7000年前。2002年,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更将这一时间提前到距今约8000年。

“大漆也叫天然漆、生漆、土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天然汁液,被誉为‘涂料之王’。与化学漆不同,大漆是纯天然的,具有耐磨、耐热、耐腐蚀等优点。”李绍山介绍。

随着时代的变迁,漆器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生产趋于规模化,逐渐替代部分青铜器功能。彼时的漆器,造型丰富多样,装饰纹样精美绝伦。

秦汉时期,漆器进入鼎盛期,漆器的产量大幅增加,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从日常用品到丧葬用品,漆器无处不在。

唐代,因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漆器工艺迎来了新的高峰。首创堆漆与螺钿镶嵌工艺,为漆器增添了奢华璀璨的光芒。

宋元时期,犀皮漆以其色泽华美、肌理丰富而著称,复杂的工艺使漆器具有了立体感和层次感。

漆器发展至明清,工艺一度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形成苏州雕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等地域特色。

青县传统漆器制作技艺,由李氏五代人历经百余年探索传承而来。清光绪二十一年,李氏先祖李太升因修缮道观而与漆艺结缘,学成后以其精湛技艺闻名乡里。其子李万鹏是战乱年代为数不多的油漆工。

因祖父、父亲、大伯都是油漆工,李绍山对大漆并不陌生。然而,他与大漆的深度结缘,却纯属偶然。

2 一眼钟情犀皮漆

1982年,李绍山出生于青县金牛镇觉道庄村,从小对大漆耳濡目染,但他在26岁前从未想过大漆能创造出犀皮漆这精美的艺术。

“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犀皮漆器,精美的纹路让我眼前一亮,当时就迷上了这项技艺。”李绍山说。

犀皮漆又称波罗漆、虎皮漆,因纹理与犀牛皮、虎皮类似而得名。此技法起于唐朝,在宋朝十分流行。其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每一件都是自然赋予的神秘图案,独一无二。

97fc2549-4553-45eb-b03e-ea3178ebe466.jpg

打磨

犀皮漆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包括制胎骨、吃漆、刮灰、裱布、打磨、打埝、刷金、修色漆、打磨抛光、细节处理等。其中,不少工序需要重复多次。

打埝是犀皮漆工艺的灵魂与核心,需要将色漆调和成黏稠不松散的状态,不均匀地点涂在胎体表面,形成一个个高低不平的小疙瘩。

“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李绍山说。

最初的自学岁月里,没有师父指点,没有系统教材,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失败。一本成书于明隆庆年间的《髹饰录》被李绍山翻了一遍又一遍。他靠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现代漆器图片,艰难摸索着。

“调漆的浓稠度、打埝的高低、阴干的温湿度,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数月心血毁于一旦。”李绍山说。

然而,最折磨人的却是大漆过敏这道每个漆艺人都必须经历的“入门礼”。生漆中的漆酚对人体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绝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李绍山也不例外。

“那感觉就像浑身爬满了火蚂蚁,”李绍山回忆早期过敏时的情景苦笑道,“全身起满大小不一的水疱,奇痒难忍,坐卧不宁。”

即便在这样的折磨下,他依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漆刷。“过敏也要做,大漆过敏是每个漆艺人的必修课。它像是在考验你的诚意,过了这关,才有资格和大漆‘对话’。”李绍山说。

3 坚持使用天然漆

在李绍山的工作室里,关于漆的选用,从来不是一个选择题。“用腰果漆?那不如不做。”他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在李绍山看来,大漆与腰果漆的选择关乎非遗传承的原真性。“大漆形成的包浆温润如玉,会随着岁月流转越发深邃。而腰果漆的光泽浮于表面,日久必然会褪色开裂。”李绍山说。

在安全性方面,李绍山更相信历经数千年检验的传统智慧。他说:“腰果漆是一种化学合成漆,长期安全性还有待验证。”虽然这意味着他要忍受过敏之苦和漫长的制作周期,但李绍山坚信:“真正的传承,就是要守住最本真的工艺。”

每一滴漆液都采自漆树,每一道纹路都源自手工。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正是非遗传承中最动人的匠人精神。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李绍山也在思考如何创新。他在工艺上倾向做加法,努力将色彩搭配和手法做到极致,让层次感更加立体,让表现效果更加粗犷。

2022年,他创作的“犀皮漆餐具套装”获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银奖。“我想让漆器回归日常生活,而不仅仅作为摆设。”李绍山说,“就像爷爷那辈人,漆器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李绍山的工作室内,一件件犀皮漆器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漆器不会说话,但它比谁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永恒。”李绍山手指轻抚漆盏说,“人生不过百年,我们更要用心做好每件东西。百年后,即便人不在了,这些漆器能替我们活下去。”

这大抵是漆艺人最深的幸福——把自己的生命,过成经久不腐的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