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尖绝技承古韵
——走进吴桥桑园镇小第九村刁家班杂技小院
本报记者 马志辉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9月13日,在吴桥县桑园镇小第九村内,刚刚打造完成的刁家班杂技小院里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聚集在这里,目光锁定场中,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正徐徐拉开帷幕。
伞面之下,资深杂技艺人双手稳稳握住伞柄,臂膀微沉,将一把普通的伞化作坚实“舞台”。伞面之上,年轻小演员脚踩独轮车,身姿轻盈如蝶,时而张开双臂,像展翅的雏鹰般稳住平衡;时而微微屈膝,脚掌在独轮车上灵活调整,精准把控重心,动作衔接得行云流水。当小演员在伞尖独轮车上完成一个高难度转身时,围观村民们禁不住惊叹,叫好声、掌声瞬间填满了整个小院。
刁家班杂技小院是桑园镇小第九村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刁桂华携手打造的文化阵地。走进小院排练厅内,杂技艺人们从基础的翻跟头、走钢丝,到复杂的道具配合,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打磨,汗水已经浸湿了他们的衣裳。展示厅里,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演出道具、翔实的文字记录,搭配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还原了“刁家班”从街头巷尾的民间戏班,一步步走向国内大舞台,再到亮相国际赛场的奋斗历程;传习室中,老艺人耐心地向年轻学员传授技艺诀窍,从发力技巧到节奏把控细致又耐心。
“小院内还增设杂技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不仅能看杂技,还能尝试简单的杂技动作,加深对杂技艺术的理解。”刁桂华表示,吴桥杂技种类繁多,每一项技能练成的背后,都是靠着将吴桥杂技传承下去的决心与艰苦的努力。“现在,杂技小院不仅给杂技艺人们提供了展示舞台,更为杂技传承带来了新鲜血液。随着‘吴桥杂技节’的回归,吴桥杂技的知名度会不断提升,而杂技这项古老艺术也必会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