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活”盐碱地 梨园果飘香

2025-09-15
来源:沧州日报

种“活”盐碱地 梨园果飘香

——海兴县特色种植点亮村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屈 鹏 本报通讯员 刘国斌

初秋时节,走进海兴县张会亭镇三王庄村的百亩梨园,连片的梨树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新梨7号”挂满枝头,青黄相间的果实在阳光照耀下格外诱人。果园里,村民们挎着竹篮、手持剪刀,穿梭在果树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搬运,欢声笑语与累累果实,共同勾勒出一幅热闹的丰收画卷。

“你尝尝这‘新梨7号’,皮薄得能透光,咬一口满是汁水!”种植户刘忠正随手摘下一颗梨递给记者,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他指着眼前的梨园介绍,自己扎根这片土地种梨已有7年,园子里主打品种就是“新梨7号”。“今年天气给力,风调雨顺,加上县农业部门派来的技术员指导科学管理,从疏花疏果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总产量预计可达25万公斤,比去年足足增产五成,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测算,仅这片梨园就能带来40余万元产值。这些梨不愁卖!除了销往沧州、无棣等周边地区,我们还与快递公司合作,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浙江、江苏等地,让外地消费者也能尝到咱海兴的清甜滋味。”刘忠正笑着说。

三王庄村的这片梨园是海兴县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缩影。近年来,海兴县立足当地盐碱地资源禀赋,将特色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延伸“种植—观光—加工”产业链,持续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价值。在种植环节,海兴县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帮助种植户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在观光环节,依托梨园等特色农业资源,打造乡村采摘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加工环节,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梨干、梨膏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如今,特色种植不仅让海兴县的土地焕发新活力,更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优化种植结构,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完善产业链条,让特色种植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海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