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备战”

2025-09-18
来源:沧州日报

“备战”

本报记者 郭玉培 本报通讯员 戚 红

秋意渐浓,京杭大运河畔的“杂技之乡”却热潮涌动。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临近,这座小城处处跃动着翻腾的身影、回荡着铿锵的锣鼓。300余名巡演演员挥汗如雨,为这场“回家”的盛会做积极准备。

清晨六点,小城还未完全醒来,吴桥杂技演员何书胜的小院里已格外热闹,晨练的演员们个个生龙活虎。何书胜今年72岁,是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1984年,他创办了吴桥县长发杂技马戏团,几十年来,他带领演员先后多次赴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沙特等地表演,传播传统杂技文化。如今,他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从事杂技演出事业。在即将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式上,他的团队将在巡演中表演高跷。“重心往下,气沉丹田,别看脚,看前方。”何书胜的声音沙哑却有力,他蹲在一边,布满老茧的手正仔细检查一根高跷底部的皮扣是否牢固。他的徒弟们早已将高跷绑在腿上,围着院子一遍遍练习。

小院角落堆着几副不同高度的高跷:矮的一米,高的近两米,木杆上刻着深浅不一的划痕,记录着一次次训练的痕迹。一位徒弟尝试侧身过“门框”障碍,脚下一滑,木杆“咚”地撞在门柱上,他踉跄几步,险些摔倒,被同伴一把扶住。何书胜没说话,只是默默起身,走过去帮他重新系紧腿上的绑带,动作轻柔却坚定。

“烨晨加油,加油!”在吴桥职教华艺杂技学校练功房,7岁的宋烨晨在伞下演员配合下,成功蹬上伞顶的独轮车,双手离把,张开双臂,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这孩子胆大心细,重心压得低,像个小秤砣。”一旁的教练欣慰地点头。为了这一刻,烨晨已在这把伞上练习快一年了。从最初站不稳甚至摔下,到如今能在两米高空完成离把动作,其中蕴含着师徒两人的心血和汗水。练功房墙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标语格外醒目,而在那把大伞之上,这个7岁孩子正用稚嫩却坚定的身躯,丈量着通往杂技之巅的漫长阶梯。吴桥职教华艺杂技学校校长张磊说:“为了给杂技节添彩,我们学校选拔了50名学生和7名教师参加巡演,届时将表演舞龙、中幡、转花碟、伞上蹬单车等节目,只为让世界看见杂技的根在这里,未来的火种也在这里。”

据悉,本届杂技节将于9月28日至10月8日举行,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团队将同台竞技。而此刻,在这座千年杂技故里,每一个翻腾、每一次跌倒、每一滴汗水,都在为荣耀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