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节回家”·特别报道
千年杂技 薪火相传
——吴桥杂技书写传承与创新时代新篇
本报记者 魏焕光 通讯员 叶 晗 李坤霖
杂技在教与学中传承。 邢志强 摄 杂技在教与学中传承。 邢志强 摄
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开幕,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杂技艺术家将齐聚“杂技之乡”吴桥。从南北朝古墓壁画上的古朴杂技形象,到如今闪耀国际舞台的“金狮奖”;从运河畔的撂地演出,到构建起“杂技+文旅”的多元产业格局;从老艺人掌心厚茧里的惊险奇绝,到年轻一代声光电里的唯美呈现,吴桥杂技历经3000多年岁月洗礼,正以守正创新为驱动力,书写着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守正:千年技艺生生不息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在吴桥流传千年的民谚,是当地杂技文化浸润人心的生动写照。吴桥杂技的传承,早已融入血脉,形成了从家族延续到专业教育、从民间传承到非遗保护的完整体系。
走进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剧场,王立刚正演绎着家族的招牌节目“三仙归洞”。那青花瓷小碗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时而快速翻转,时而骤然停顿,小球像是听话的精灵,在两个碗底神秘穿梭,眨眼间就变换了位置,观众惊叹不已。王立刚的父亲,享有“鬼手”盛誉的王保合,曾凭借这门绝技名扬天下。如今,王保合淡出江湖,王立刚潜心苦练多年,将“眼疾手快”的精髓传承下来。
在吴桥,这样的杂技世家传承人不胜枚举,被誉为“现代马戏大王”的于金生、吴桥杂技飞叉第四代传人彭立新、“江湖八大怪”之一李亮……他们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将吴桥杂技推向新的高峰。
如果说家族传承是吴桥杂技的“根系”,那么,专业教育则为其注入了“活水”。
新中国成立前,杂技艺人大多四海为家,传承方式以父传子侄、跟班学艺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杂技人才的培养,吴桥相继涌现出大量的杂技班、马戏团,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杂技人才。与此同时,吴桥杂技艺人作为文化使者,曾到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0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赢得了“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美誉。此时的传承方式虽然仍沿用师传徒艺,但已出现了团办培训班和个体办培训班的传艺形式。
1985年,全国第一所杂技艺术中等专业学校——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正式成立,打破了传统传承的局限,采用“文化理论+实训教学”的模式,开启了杂技教育的新路。建校40年来,学校已为全国各省市杂技团输送优秀人才2600多名,还为3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700名外籍杂技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杂技人才摇篮”。在1987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节目《晃板》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杂技节最高奖项金狮奖。在过去的19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共计夺得各类奖项10余项。
如今,除了这所专业院校,吴桥还有铭扬杂技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杂技专业)共3所杂技类中等专业学校,为全国各地的杂技舞台培养着人才。
创新节目形式、制作新款服装,最近吴桥杂技大世界古彩戏法非遗传承人刘福强特别忙。他和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其他杂技传承人一起,为杂技节“九月庙会”做着紧张的准备。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吴桥县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为杂技传承筑起“防护墙”。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杂技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名。“非遗保护让我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会坚守舞台,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刘福强说。
2023年2月,吴桥县还成立了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服务中心,出台促进杂技传承发展相关办法,启动老技艺数字化纪录工程,将“吞钢球”“缩骨功”等濒临失传的绝技通过数字技术保存下来。未来,他们还计划联合非遗传承人建立“吴桥杂技非遗数据库”,将传统技艺系统化整理归档,让千年技艺得以永续流传。
创新:声光电里的“惊险奇绝”
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吴桥杂技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从表演形式到产业业态,再到传播方式,吴桥杂技不断突破边界,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活力。
近期,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江湖大剧院,每天都会上演一台杂技节目《江湖·秀》。在最为惊险的《大飞轮》节目中,大飞轮在声光电中飞旋,演员在轮圈上蒙面行走甚至跳绳,奇妙而刺激。传统杂技与剧院先进的声光电系统、古风服装相结合,既保留了杂技“惊、险、奇、绝”的核心特质,又打造出了沉浸感十足的视听空间。“新版《江湖·秀》包含蹬鼓、车技、飞人、飞车、大飞轮、魔术等,串场节目《托气球》让气球在观众席传递,观众成为节目表演一分子。”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剧院代表性作品《江湖·秀》编导田俊红说。
新中国成立前,吴桥杂技艺人们更加注重纯技巧表演。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人们吸收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方式,在音乐、服装、道具、化妆、灯光与舞台美术等方面对杂技积极进行创新。如今,杂技表演已成为集综合性、互动性、故事性于一身的艺术。
除了《江湖·秀》,吴桥杂技还不断探索“杂技+戏剧”“杂技+舞蹈”的融合形式。创新节目《龙跃神州——中幡》,在传统中幡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舞蹈的柔美和戏剧的张力,利用“传统根脉+现代表达”的模式,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该节目不仅登上央视春晚,还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赞誉。
表演形式的创新吸引了更多游客,而产业业态的创新则让杂技从“表演经济”延伸为“多元经济”。如今,吴桥以杂技节为重要依托,在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升级、大运河生态修复提质、文旅业态多元丰富的同时,更以此为纽带,逐步构建起集杂技教学、演出、旅游及道具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杂技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在“杂技+文旅”领域,围绕“吴桥杂技”“京杭大运河”两大文化IP,吴桥着力培育以吴桥大运河生态公园、大润农业为代表的“文旅+农业”新业态,以吴桥半程马拉松赛事、运河堤顶路休闲健身骑行为代表的“文旅+体育”新业态,以吴桥本地烧鸡、宫面、粉饹馇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文旅+美食”新业态,同时配合拍摄了《沧海运河谣》《云上的阿拉贝斯克》等专题片和短剧,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播现场杂技表演,以“文旅+传媒”模式不断扩大吴桥杂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尤其在“杂技+制造”领域,吴桥的杂技道具产业异军突起。
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为四川宜宾市一台杂技剧生产道具。该公司目前已占据国内杂技魔术道具市场90%的份额,年销售额超600万元。吴桥全县杂技衍生品开发制作企业已有9家,生产的杂技魔术道具达上百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研发方向是让杂技道具智能化,让道具像机器人一样,拥有编程、自由变换造型等功能。”丰耀公司负责人周文明表示。
此外,吴桥还充分利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这一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自1987年杂技节举办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台优秀节目在艺术节上亮相,其最高奖项“金狮奖”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杂技艺术家来华竞技。今年,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主体活动将在吴桥举办,“杂技之光”“故乡之约”等5大板块12项活动即将精彩呈现。
凭借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2024年,“吴桥放大杂技产业优势构建乡村振兴崭新格局”获评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展望:构建全域杂技文化生态
从秦汉时期的雏形,到明清时期的兴盛,再到如今的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吴桥杂技始终与时代同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吴桥正以更宏大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构建全域杂技文化生态,推动杂技文化实现更高质量的传承与发展。
政策赋能为杂技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吴桥陆续出台支持吴桥杂技繁荣发展、引进杂技人才等相关政策文件,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杂技文化赋能,同时将“文旅兴县”战略列为四大战略之首,未来将重点打造杂技产业园区、推进杂技文化保护传承,致力于让吴桥成为世界级的杂技文化目的地。
构建“全域杂技文化生态”。吴桥正以“核心吸引、消费聚集、文化升级”为逻辑,整合全县杂技资源,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从田间地头的即兴表演到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的常态化演出,从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到校园课堂的普及教育,全域杂技文化生态已初步形成。同时,借助举办杂技节契机,吴桥一体化高标准打造了囊括幻乐城、博物馆、剧院、学校、酒店等多业态在内的吴桥杂技主题综合产业园区。
人才培养为杂技发展“积蓄后劲”。吴桥深知,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吴桥现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家演出团体,除继续做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专业院校外,还推行“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目前,全县1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已实现杂技文化教育全覆盖,近3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
从运河畔的草根艺术,到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从传统的家族传承,到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吴桥杂技用300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临近,吴桥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相信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吴桥杂技必将在新时代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