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老手艺+新点子”,盒子灯“火”起来(非遗正青春)

2025-09-18
来源:沧州日报

29岁的黄骅农民李文杰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

“老手艺+新点子”,盒子灯“火”起来

本报记者 康学翠

距离“十一”假期越来越近,李文杰和他的团队也忙碌起来,他们已经接到了苏州、连云港等地的演出邀请。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齐东村的一间普通民房里,29岁的李文杰介绍起他们演出的“道具”——正在赶制的盒子灯:“现在造型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我们把文旅元素融入制作中。这是给连云港做的盒子灯,参照物是当地民主路的大楼。”

在齐家务镇,每逢佳节放盒子灯的习俗已有百余年历史。今年,盒子灯制作技艺入选渤海新区黄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坚守这门传统手艺的李文杰等人兴奋不已。

“盒子灯很大,演出的时候要用吊车吊上去,里面暗藏着几个花灯,灯芯点燃后,各个造型灯依次呈现,特别漂亮。”李文杰说,他小时候经常跟着演出队伍跑,看演出。时间久了,吸引他的不光是漂亮的盒子灯,还有盒子灯制作技艺。

李文杰的大伯李青是当地手艺人之一。在大伯的指导下,李文杰了解到盒子灯的制作流程:先在图纸上画出尺寸、形状、样式,然后按照图样将合适的竹片打磨光滑,打蜡、做造型、用棉线固定,再将画好图案的纸裱糊在框架上,最后将灯包安装上。每一个步骤李文杰都烂熟于心,然后跟着学习制作。年轻人头脑活,学习能力强,很快他便能“独当一面”,也成了团队里最年轻的传承人。

传统的盒子灯是用纸糊的,易损坏;盒子里的造型灯数量有限;燃放时长也不好把握……掌握了老手艺的李文杰决定攻克传统技艺的“短板”,在制作工艺、造型等方面创新。他和老手艺人商量、反复试验求证,新点子和老手艺相结合,最终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他们用布替代纸,这样做出来的盒子灯颜色更亮,而且布不易损坏,可重复利用。在燃放工艺上,他们不断改进,将燃放时长变得可控。原本盒子里的5个造型灯增加到7个,数量增加的同时,造型也更加丰富。

让老手艺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高阁,是传承的要义。李文杰决心利用网络拓展盒子灯市场,让其“火”起来。

这一灵感来自于在天津的一次演出,那是前年元宵节,他们的演出获得满堂彩,有观众将整个过程上传到网络,引得众人关注。这一做法启发了李文杰,他立刻注册了抖音号,上传关于盒子灯的相关视频,随着他们的表演在网上越来越火,他们开始邀约不断。李文杰说:“我们每年都有几十场演出,苏州、贵阳、徐州等地,都去过。今年光在苏州桃花坞景区就演了10多场,受到了游客欢迎。”

李文杰说,非遗手艺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不可割裂,把传统手艺与新时代的审美衔接在一起,传承才更有意义。未来,他将不遗余力地让这门技艺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