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程派高式八卦掌:先天后天 掌法乾坤

2025-09-18
来源:沧州晚报

程派高式八卦掌:

先天后天 掌法乾坤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15439_7b0b483a-f972-4078-8b1f-cb6b97eed651_l.jpg

程派高式八卦掌是掌法与器械兼备、技击与养生兼具的传统内家拳法。2017年,程派高式八卦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戈国良

柳树涛

苑鹏夫

陈应军

王海峰(左)和刘建对练

戈国良带领弟子练转身反背掌

传承的圆环在时光里缓缓转动。

时光追溯至1935年,程派高式八卦掌第一代传承人高义盛,于天津新华路英国球场授徒传艺,开启一段武学传奇;而50年后的1985年,程派高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戈国良,也于天津新华路体育场振华武馆振臂传艺,让老场地焕发新生机。

时光像一个圆,将程派高式八卦掌的传承串联。在这条传承之链上,尽管场地更迭、人物交替,但每一招、每一式所蕴含的刚柔哲学与武学内涵,始终如北斗星般指引,在圆转不息的步法中,照亮武脉传承的永恒之路。

1 武韵流芳 高氏开宗

程派高式八卦掌源于清末“内家三拳”之一的八卦掌,经武术家程廷华发展,开创程派八卦掌一脉。而真正使其独树一帜的,是其高徒高义盛——这位在天津设场授徒的武者。他不仅深得程派精髓,更得遇隐士宋异人传授“后天六十四掌”,终在晚年创立了完善的程派高式八卦掌体系。

1866年,高义盛出生在山东无棣,后迁居天津武清。20世纪初,他往返于山东与天津,以“边传授、边创编、边完善”的原则播种武学。

1935年,高义盛在天津新华路“英国球场”设场授艺,以“一块现大洋教一个式子”闻名津门。

“先天为后天之本,后天为先天之用。程派高式八卦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先天掌和后天掌分而练之。先天掌注重养生,后天掌讲究技击。”戈国良介绍。

先天掌以柔为主,沿圆走转,含八大掌式,如蛇形顺势掌、龙形穿手掌。演练时以趟泥步沿圆走转,形似游龙,劲力含而不露,恰如《易传》所言:“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

后天掌则以刚为主,含六十四式单操手,直线进退,强调技击实用。每一式对应一卦,按“本、卸、拆、变”四字纲要演化,一掌可拆六手,共三百八十四手。其技击讲究“避正打斜,顺中求巧”。

此外,这一体系还包含模仿狮、虎、猴等八兽的八趟形拳,动桩、静桩内功,以及八卦刀、子午鸳鸯钺等器械,形成“圆中求直、柔中寓刚”的独特风格。

2 始于苦练 成于坚守

古稀又八的戈国良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派高式八卦掌第四代传承人。只见他一袭白衣,在场中行拳走转,身影在圆弧与直线间交错——这已是他坚守传承的第57个年头。

戈国良出生于献县西关村,10岁习武,从弹腿、查拳到中国式摔跤,他广泛汲取武术精华。1968年,他在天津拜入八卦掌名师王书声门下,后又得他的师爷刘凤彩亲授。

“年少时,我在天津读书,在学校看到有同学练程派高式八卦掌,立刻就被吸引了。经过同学介绍,我找到师父王书声,想要拜师学艺。”戈国良回忆。

“想学真功夫?先练趟泥步。”师父的话掷地有声。此后,每天天不亮,戈国良便在家附近的空地上转圈。

“一套先天掌走千圈,鞋底磨穿是常事。”戈国良说,更难忘的是,学艺多年后,王书声颤巍巍递来一本泛黄拳谱,嘱咐他,这是程派高式八卦掌的根,要守住。

1985年,戈国良参加全国武术大赛,一枚金牌让程派高式八卦掌首次跻身武林视野。

但光环背后,是无人知晓的艰难——为整理掌谱,他抄写数千页手稿;为研究“粘身枪对扎技法”,他常常练武到深夜。

在编写《程派高式八卦掌》时,戈国良骑着自行车跑遍天津,寻访同门,搜集散落的拳谱。深夜,他和几位同门,围着昏黄的台灯逐字校勘。1991年,这本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书籍正式出版。

传承的目的,是让种子散落四方。如今,戈国良的弟子多达106人,遍及五湖四海。“八卦掌的火,得有人添柴,这‘柴’的优劣,决定了我们这一脉能走多远。”因此,戈国良总跟徒弟们念叨一句话,“习武先修德,传艺不传劣”。

3 数字时代 云端传艺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沉淀,程派高式八卦掌的传承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如今,已坚定地传承至第七代。从天津的市井气息到河北献县的乡土情怀,程派高式八卦掌的传人们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戈国良长期居住的天津,无论是巷弄中的武馆,还是公园的晨练场所,传承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而在戈国良的故乡献县,这份传承增添了几分乡土情怀。戈国良一直想在献县寻找合适传承人,将程派高式八卦掌的“火种”留在老家。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遇到徒弟王海峰。此后,戈国良每年都数次回到献县,教授武艺。目前,他在献县有王海峰、高秀娟、柳树涛、刘建、陈应军等入门弟子十数人,其中武术六段7人、五段5人。

“拳怕少练,艺怕间断。”程派高式八卦掌第五代传承人陈应军说:“我始终记得师父曾经反复强调的话。几年前,我们和天津的师兄苑鹏夫商议,每周设定一个练习目标,每天录制一段练习视频,由苑师兄整理好,统一发给师父。”

“练这一招时,胯部需要再放松一些,下沉半寸试试”“下盘要稳,想象脚下踩着泥土,别飘……”在手机的另一端,戈国良仔细观看徒弟们发来的视频。有时,他还会亲自录制示范视频。

镜头中,这位78岁的老人不顾年岁已高,一遍遍地以慢动作演示,连指尖的弧度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师父要求严格,哪怕视频里一个细微的偏差,他都要我们反复练习。”王海峰说,“就像师父站在跟前指导一样,心里特别踏实。”

云端传艺成了师徒间的日常。屏幕隔不断传承的热忱,程派高式八卦掌的韵律,就在这一次次的线上互动中接续着。

从青丝到白发,戈国良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传承”。从线上隔空求问到线下躬身苦练,程派高式八卦掌的传承,让人们看到非遗的生命力不在故纸堆里,而在代代相续的坚守里。

谈及传承,戈国良摩挲着旧拳谱,语气坚定地说:“只要我还站得稳,就会一直教下去。”

202405050579cae4e7f248a6b0ec4dfbf683a685_10501202405040001269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