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潮水赛跑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纪子骁
10月3日凌晨1点,潮水终于退去,被海水反复冲刷的方桩桩顶露出。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项目部测量班长王勇一行扛着测量仪到达施工现场,他们小心翼翼地从仪器箱里取出全站仪,赶在潮水淹没方桩桩顶前,完成三流水桩帽测量放线任务。
位于黄骅港综合港区的9号10号通用泊位工程建设现场,正进行着一场与潮汐赛跑的攻坚战。由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承建的两个泊位,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黄骅港的多功能属性。根据建设要求,项目部必须在10月底前使9号泊位具备靠船条件。现今,项目部已完成545个9号泊位预制构件安装,完成既定任务的91.14%。10月份,项目部将进入9号泊位建设的冲刺阶段。
渤海湾畔,风急浪涌,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桩帽施工区域都淹没在海水中,能够进行施工的窗口期,只有退潮时段的约6个小时。作为承接桩基与梁板的重要部位,桩帽施工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进度。
桩帽施工是在与潮水赛跑。看似平静的海面,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次涌浪都会让架设在临时平台上的仪器微微晃动。“读数的时候,必须抓住浪与浪之间的那几秒钟。”王勇对测量员们叮嘱道,“一个数读错,整个桩帽的位置就偏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测量班每两人轮流值守夜班。今夜是王勇与王东兴搭
档,他们算准了落潮时间,计划完成6个桩帽的测绘任务。经验丰富的王勇心里明白,这一时段是人体生物钟最困顿的时候,未来的几个小时将是一场对测量员意志的考验。“东兴,左边再打高5公分。”王勇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黑暗中,
王东兴熟练地调整棱镜杆的高度。全站仪的红外线在夜色中画出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直线,精准地落在预定位置。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海风变得越来越急,浪花开始拍打桩顶边缘。王东兴看了眼潮位标尺:“涨潮了,还有两个小时水就要漫上来了。”
“抓紧时间,把最后一个点的数据测完。”王勇的声音透露出些许疲倦,但手上的动作明显加快了。在有限的作业条件下,他们平均每天完成六个桩帽的
测量定位——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涌浪中保持稳定的瞬间,是无数个在困倦中依然精准的读数。凌晨4点,两人收拾好仪器,沿着来时路返回。身后的施工区域正一点点被涨潮的海水重新吞没。
“测量工作就是这样。”王勇说,“我们必须承担起探路者的责任,以一个个精准的坐标,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