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剪纸:一剪玲珑意 满纸故乡情

2025-10-09
来源:沧州晚报

剪纸:

一剪玲珑意 满纸故乡情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5078d698-43a7-42fc-a776-a263febe1c88.jpg

史丽丽

52d594d6-41bd-4ab8-aa3c-3cdd1ac86b44.jpg

《印象沧州》

63c9c68c-f969-4c09-a9a0-a319ca9ec716.jpg

《镇海吼》

21e9721b-90c2-4d64-a100-75cc57b2b062.jpg

《童愿祈安 鸽语祈和》

40c73477-70f5-4ec0-8816-0bac67c71ac1.jpg

史丽丽正在剪纸

66afa72f-b918-40be-8a07-43e3317fb328.jpg

《鱼跃福臻 风生水起》

15439_7b0b483a-f972-4078-8b1f-cb6b97eed651_l.jpg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成镂空艺术的传统技艺。

2025年,剪纸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暖融融的阳光,被汪家铺小学教室的窗格切割成柔软的金色方块,悄然落在史丽丽的肩头。听不见都市的喧嚣,唯有细微且连绵的“沙沙”声。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史丽丽既是一位手艺人,也是一名教师。

走在课桌之间,史丽丽认真指导着学生们剪刻的动作。“下刀时,手腕要稳。线条的流转,急不得,也断不得。”她停在一个男孩身边,轻轻扶着他的手,“对,就是这样,慢慢转……”阳光将她的身影勾勒出一圈温暖的光晕,她仿佛也成了教室里最生动、最恒久的一幅剪影。

剪影照千年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诗句,勾勒出剪纸最鲜活的模样。剪纸,这门以刀剪为笔、以纸张为帛的镂空艺术,如同时光里的中国符号。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5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剪纸实物。它们穿越1500余年的风沙,呈现出惊人的对称之美和娴熟技艺。

唐代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写下“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清晰表明剪纸在当时已用于祈福的民俗活动。至宋元,剪纸从仪式走向日常,民间艺人用它装点灯笼、修饰扇面,甚至作为鞋花、枕花的底样,“取象于物,随形而剪”,让寻常器物有了烟火气。

明清是剪纸的鼎盛期。“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如陕西窗花多以人物、戏曲故事为题材,线条刚劲。南方剪纸精巧灵动,像广东佛山剪纸善用金箔,流光溢彩间尽显细腻。”史丽丽说。

剪纸的技艺之妙,在“剪”与“折”的相辅相成中。“阴剪”留线,让纹样在镂空处显形。“阳剪”留面,以实线勾勒轮廓,“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俗语,正是对其技法精髓的概括。

“剪纸其实是一门‘减法’艺术,一张红纸经‘对折’‘三折’甚至‘五折’,再用剪刀细细裁剪,或者用刻刀精心裁刻,展开就是一幅对称的团花。”史丽丽边剪边聊。

纹样题材也是包罗万象,既有象征吉祥寓意的“五谷丰登”“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等传统图案;也有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俗场景等叙事性内容,堪称“中国民间社会的百科全书”。

剪纸进校园

史丽丽的剪纸情缘,早在童年便已悄然生根。那时,她总爱静静守在一旁,看奶奶指尖翻飞,看父亲伏案创作。每逢村里有喜事,父亲剪出的一整排剪纸往墙上一贴,红火的纹样便瞬间将喜庆的氛围拉满。

多年后,史丽丽成为一名乡镇小学教师。为什么不把记忆里那份鲜活的美丽带给孩子们呢?看着学生们课余生活略显单调,这个念头在她心中萌生。

为了系统学习,她登门拜访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剪纸第二代传承人郭春江。

“郭老师看我一个年轻教师来找他学剪纸,有点意外。”史丽丽笑着说,“但我就是认准了这件事。”她的执着打动了老艺人。从此,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她便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

一把剪刀,一方红纸,成了她与古老技艺对话的媒介。这一剪,就是十八年。

“学习剪纸,让学生们更有耐心和专注力了。”汪家铺小学校长高淑霞看着教室里正认真剪纸的孩子们,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我们一贯秉持‘以艺尚德,以艺启智’的育人理念,剪纸课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

在史丽丽任教的班级,剪纸课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起初,我只是想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史丽丽欣喜地说。更让她感动的是,一些家长也被吸引,积极参与到剪纸活动中。

高淑霞表示,近期,学校计划开设剪纸社团,让更多对剪纸感兴趣的孩子能有机会来学习。“剪纸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滋养。”高淑霞说,“我们希望通过剪纸课,在孩子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纸上传乡情

在史丽丽的手中,寻常的红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她以剪刀为笔,以红纸为卷,将铁狮的雄浑、木板大鼓的铿锵、杂技的惊险、武术的刚柔并济,化作一幅幅流淌着乡情的剪纸长卷。

沧州标志性铁狮子“镇海吼”,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昂首挺立。“去年,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沧州的这一文化符号,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史丽丽说。

为了准确把握铁狮子的神态和细节,史丽丽开始了为期3个多月的潜心创作。她多次前往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从不同角度观察、描摹;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了解铁狮子的来历和象征意义;还专门咨询了文物专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最难的,是用剪纸这门手艺,展现铁狮子那股子厚重感与历史沉淀。”史丽丽坦言。为此,她反复琢磨剪纸的阴阳之道——以阳刻的粗实线条勾勒铁狮遒劲的骨骼与轮廓,撑起其雄浑气魄;再用阴刻的疏密镂空雕琢鬃毛的层次与岁月的斑驳,让厚重中透出灵韵。

谈及传承,史丽丽满怀希望。“现在,我正在培养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别看他年纪不大,对剪纸非常感兴趣。”史丽丽指着坐在教室一角,正全神贯注剪纸的梁福瑞说。

如今,她的剪纸作品已成为宣传沧州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通过展览、教学、文创开发等多种渠道,她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精美的纸艺作品,认识沧州、了解沧州。

当铁狮的雄浑、运河的波光在纸间获得新生,人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血脉的生动延续。这把寻常的剪刀,剪的是纸,守的是艺,承的是魂。它让沧州千年文脉在方寸之间落地生根,让地方文化在每一个镂空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