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新农人”

2025-10-11
来源:沧州日报

从“门外汉”到“新农人”

——东光县桥上村村民李晓龙及团队的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李智力 本报通讯员 王宏远

金秋时节,东光县东光镇鑫创生物农业(沧州)有限公司的千亩甜叶菊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收割、叶杆分离、烘干、打包……一套高效的“一条龙”作业流程,确保了产品丰收后快速走向市场。

“我们团队10个人,分别来自机电、会计、土木工程等不同领域,唯独没有学农业的,却偏偏在农业方面闯出了一片天地。”公司总经理李晓龙风趣地说,他的这支创业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35岁,大家有的是同学,有的是曾经的工作伙伴,因共同看好健康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前景,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们流转了1600亩土地,并将目光聚焦在素有“天然甜味剂”之称的甜叶菊的种植与加工产业上。

“哪怕只活一根苗,就有希望”

“甜叶菊的提取物甜菊糖,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但几乎零热量,市场需求旺盛。”李晓龙介绍,他是东光县龙王李镇桥上村人。2023年,经朋友介绍,他和康乐等9人组成创业团队。这些成员大多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大家都十分看好甜叶菊种植与加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团队成立后,大家很快赴河南、山东等地考察甜叶菊种植情况。当年,他们在东光试种了6亩甜叶菊。“哪怕只活一根苗,就有希望。”李晓龙说,当年首次尝试,产量虽不高,却验证了本地种植甜叶菊的可行性,这也进一步坚定了团队的信心。

次年,团队加快试种的步伐。他们以东光为“圆心”,在盐山、沧县以及衡水市的枣强县等地的盐碱地、沙土地、黏土地等不同土壤上布设了共400亩试验田。“我们要摸清甜叶菊的‘习性’,看它在哪种土壤表现最好。”今年,团队根据试验结果,在东光县金庄村、香匠王村集中流转16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今年平均亩产达到了300公斤,但离我们机械化种植的理想产量400公斤还有差距。这100公斤的差距正是我们明年要全力攻克的目标。”李晓龙说,“我们测算了一下,扣除所有管理和种植成本后,我们每亩地能净收益2000元,这让我们对未来的效益充满信心。”

“头脑风暴”攻克机械化难题

规模化种植需要专用机械,但市场上却没有现成的设备。这群“门外汉”干脆自己动手,每晚专心搞设计。

“最初请厂家按我们想法生产的栽苗机,下地后状况百出,不是株距不均就是伤苗。”团队成员康乐说。于是,团队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学土木专业的康乐和张新泽负责测算株距、起垄参数;李晓龙依据数据绘制图纸;擅长焊接的焦文康则承揽了机械的制作任务,将图纸变为现实……慢慢地,他们拥有一整套自主设备。

“机械磨合是最大的挑战。”李晓龙举例说,“比如收割机刀片的角度和速度不匹配,会导致落叶严重。有一次为了调整好,我们当天就反复修改了三遍,一直工作到深夜。”正是凭着这股劲儿,他们不断减少机械的作业误差。团队已作出计划,今年冬天还得对筛选机、收割机等进行新一轮技术升级,让种植效率再上一个台阶。

带着农户一同致富

甜叶菊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每年从春种到秋收,基地日均用工10余人,高峰期近50人。

团队采用了“订单农业”模式,在种植前就已与收购企业签订合同,产品经初加工后直供商家,形成了稳定的产销链条。但在李晓龙团队的眼中,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明年将启动自主育苗项目,并筹划引入深加工设备,提升产品附加值。”李晓龙说,在山东考察市场时,他发现当地农户通过精细化管理可实现亩产500公斤,这为他打开了新思路。团队计划将成熟的种植模式向农户推广,通过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回购,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

“从‘门外汉’到‘新农人’,我们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李晓龙说。